叶培贵:中国书法的百年省思
发布时间:2015-06-1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17日下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培贵来到中青八班,为学员讲授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对中国书法百年来坎坷沉浮的切问与追思。

叶培贵在授课中

中国书法——磕磕绊绊近百年

一是汉字简化运动带来的冲击。文字是书法依托的根本,百年来多次出现的汉字危机,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地位。不管是19世纪末的汉字注音字母方案,20世纪初的汉字拉丁化运动,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汉字简化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文字的象形表义功能。书法作为汉字的造型艺术,在这种简化运动中所丧失的价值与意蕴是不难想象的。

二是书法在新式学堂学科体系建构中的缺位。20世纪初,近代中国教育方兴未艾,当早期的教育家们试图效仿西方的学科体系来建设中国的新式学堂时,书法因为难以找到相对应的学科而站在了被遗忘的角落。这一缺位影响深远。实际上直到目前为止,书法依然找不到自己在学科体系中的合适位置,一直挂靠在美术之下,被视为一门特色学科。长远来看,这一情况仍将持续的制约着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是书写工具的重大技术革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提笔忘字”一词在古代被当做一则笑谈,其实说明古人并不常有这种“可笑”的经历。而这一现象在拼音输入法一统天下的今天早已让人见怪不怪。叶培贵说,拼音输入法打破了文字形意之间的直接联系,当汉字书写以这种全新的、异化的形式被完成时,书写与汉字之间忽然生出一种新关系,这种新生关系如今正在强势地影响着一代人的书写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书法艺术也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技多象——中国书法的文化特征

叶培贵说,从古至今,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中,可以区分出其三种象态。第一种象态是书法的“应用之态”,或者说“工具之态”,它是属于读书人的一项基本技能。第二种象态叫“雅玩之态”,古语称书艺处于“文章之下,六博之上”(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宋以后,书法被看作是文人雅事,书法创作和书法作品都是“高雅的玩意”,不难看出,书法这种“雅玩之象”已经很接近我们今天所讲的“书法艺术”。第三种象态可以称之为“载道之象”。叶培贵说,从宋朝开始,书法中被强力加入了许多政治的、道德的东西,“给书法戴上了一顶很高的道德帽子”,人们开始用政治的、道德的眼光来看待书法作品,相信在书写者的道德品质与其书法作品中存在着一种统一关系。一方面,书写者的政治面貌、品行操守甚至家庭出身都会影响到受众对其作品的评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书写者也开始自觉的支持“墨磨偏心不端”、“心正则笔正”等说法,在执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更加追求其中蕴含着的价值深意,书法的“载道之态”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有人或许会说,“墨磨偏心不端”、“心正则笔正”,这些说法太牵强,在二者强加联系未免有些上纲上线。但叶培贵认为,我们应该在这些说法背后,看到书法春风化雨的教育意义。宋元明清以来,书法正因其承载的这种社会文化内涵,而具有了一种对读书人人格养成训练的价值和意义。

复兴之路——实迷途其未远

叶培贵说,从20世纪开始以来的110年,书法在中国历经了80年的边缘生存状态,近30年来才开始呈现一点复兴的趋态。尽管当前看来,整体发展的情况还是有些混乱,但是书法的复兴之路已经启程。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的时代生存危机,为汉字留存下了经典的书写范式,这项工作的意义非常深远。

更值得期待的事情是,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对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工作,决定在3到6年级的小学课程体系中加入书法课。从2011年第一次下发有关课程设置的通知以来,这项工作的推进从未中断,显示了教育部门对普及书法教育的决心和魄力。13年出台了纲要,14年开始审查教材,从今年起,书法课就将正式在全国推行。叶培贵对书法课进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开设书法课这种举措十分赞赏,指出中国书法的发展,或因此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作者:研修院科研处 许文彬

叶培贵与中青八班学员交流

名师简介

叶培贵,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参与或主持国家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项目“中国书法艺术”、北京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书法史论”、“中国书法史学史”等近10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