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聘导师罗杨:云中的霓裳
发布时间:2015-06-12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6月10日,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罗杨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云中的霓裳》,主要谈了羌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

羌族姑娘服饰

羌族被誉为生活在“云朵里的民族”,羌族的服饰就像是一片片彩虹在云朵里流动,绚烂惹人。“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特色鲜明的羌族服饰如同一道醒目的文化符号,令人一目了然地识别出羌民族独具的民族气质与感性的文化时空边界。它们是羌族动人的视觉标识和文化象征,充满着神秘色彩与灵奇的传说。

羌族独特的民族服饰与羌族聚居地的自然条件相伴而生,与羌族人民生产及生活条件密切关联。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羌族服饰在不断发展变化,受人文背景、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社会风俗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羌族服饰有着鲜明的时代风尚和地域、民族特征。近代羌族服饰基本承袭了古时的袍服之制,服饰面料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进入20世纪后,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在羌族地区男女皆喜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其形似旗袍,男过膝盖,女袭脚背,妇女的衣服多绣有鲜艳的花边,围腰上则绣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

羌绣制品

羌族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穿戴羌绣制品,尤其是妇女,从头到脚都被羌绣装扮。羌绣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再绣上各种图案。颜色对比强烈,却十分和谐。其中挑花和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拿手好戏,有着重要的遗产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们不仅是遮风蔽体、防寒御暖的日用装备,还是承载着羌民族历史、文化、风尚、习俗等诸多蕴含的流动博物馆,它们既是了解羌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洞悉羌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羌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悠久的羌族服饰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新工艺的传入,很多精湛的羌族服饰技艺正面临失传;随着生存条件的改进,很多羌族人的穿戴渐被同化。正是在这样一个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民族特色鲜明的羌族服饰却以其璀璨的光华吸引了来自当代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我们尚未来得及对羌族服饰所隐藏的文化信息做出全面解读,就已经面临很多与服饰相关的文化信息悄然逝去的现状。这不能不引起民间文艺工作者对羌族服饰文化多元化的关注,不能不唤起有识之士保护、抢救、传承羌族服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羌笛演奏

古代史籍中关于羌族服饰的记载极为少见,今天羌族服饰又面临着被同化和异化的趋势。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对羌族的服饰进行抢救性普查和收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羌族的服饰进行探究和梳理,揭开神话传说的历史烙印,展示图腾崇拜的人文因子,解析宗教信仰的心灵密匙,描绘绮丽多姿的审美特色,从而将隐藏在羌族服饰中的文化密码次第揭开,把投射在羌族服饰上的历史印记真实地记录下来,完整全面地保留起来,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已成为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紧迫课题。

作为《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的一部分,《羌族服饰文化图志》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向我们展开了羌族人民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打开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素锦华袍、乌鬓缀花的年代......那些美丽的羌族衣裳,带着真实生活的温度从生动的图画与翔实的文字中向我们翩翩走来,如同一簇簇娇艳的花朵,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洪流中那一份不散的自然与春色。在人们追求品牌、服装款式不断翻新、高度淘汰的今天,这山谷里不变的云衣,就变成了一种软性的力量,变成了一条文化与记忆的线索,变成了一种眷恋和哲思的图腾,变成了一种温存与质朴的德性,更加值得玩味与珍存。

导师简介

罗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著有《中国历代惯成自然帝王陵》;摄影集《中国古塔》;字帖《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等。

罗杨在授课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