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聘导师吴为山:写意雕塑的形态与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6-07-2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是十五年前我在“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演讲的主题。当时,对于这个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对价值的判断与审定,以及通过创作实践的佐证,写意雕塑已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所认同。近年来,更是有不少人将“写意雕塑”作为活化传统的代名词而加以研究。

【北周】敦煌莫高窟 第296窟西壁


20世纪初叶,中国留学西洋的雕塑家将写实造像法和建造纪念碑法带回国,为现实人物塑像,为历史建纪念碑,延传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19世纪以来西方的传统,使得西方写实艺术得以在中国弘扬。20世纪50年代,随着留学苏联的一批雕塑家学成归来,他们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与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形成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为树立工农兵形象和领袖丰碑建立了不少功勋。高、大、全的审美标准使得这一时期的形象脸谱化。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涌进,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风靡美术界。近年来,当代主义思潮更是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艺术追求。在以抽象表现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以装置为代表的当代主义的影响下,曾经被视为主流的“写实”雕塑逐步被边缘化。

世界的丰富,创造了多元文化,相互借鉴会促进艺术的深厚与博大。但是,倘若一味地接受他人而失去了自己,则将产生新的危机。我们一方面肯定近百年来西学东渐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文化生机,另一方面又不免担忧:由于外来文化的作用,中国雕塑的传统被置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研究、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评价体系。传统雕塑大有成为“恐龙化石”的趋势。这与有了计算机之后,书法曾一度被基础教学所忽视的情况近似。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深思。因为,它不仅涉及方式与形式的问题,从深层来分析,还涉及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断层,民族自信心的弱化问题。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当以自己的情怀和心力去挖掘深藏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价值,并融入不息的艺术创新源泉。

【盛唐】敦煌莫高窟 第045窟西壁龛内北侧

民族、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灵魂,而历史传承与现实生活是丰富和滋养这种精神与灵魂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诸形态、诸样式是其表征。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雕塑艺术,从原始时代到当代,都伴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并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独特风格呈现出时代的精神,是时代艺术智慧、审美观和创造力的结晶。尊重先民的创造就是尊重历史,就是珍视我们民族进步的每一个足印。这种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也可以让我们找到支点、保持平衡,不至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失重。并在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生态中使每一个艺术家的潜在价值、每一种风格流派的生长可能性得以发挥。


雕塑由雕与塑组成,雕者,由外而内,乃减法,如石雕、木雕等;塑者,由内而外,乃加法,如泥塑。加与减,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也折射着审美观。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的上下求索中,不仅将精神史写在文字里,也铸刻到雕塑中。因此系统、科学、客观地研究传统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觉的必须条件。承与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持续发展。

我曾在《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一文中,从艺术形式本体的角度,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大风格:原始朴拙的意象风、三星堆诡魅的抽象风、秦俑装饰性的写实风、汉代雄浑的写意风、佛教理想的造型风、宋代俗情的写真风、帝陵程式的夸张风和民间朴素的表现风。以上八大风格,均有大量丰富的作品与之对应。相比于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欧美现代雕塑的“抽象”,很显然,中国雕塑的特质在于“写意”。

释迦牟尼佛 敦煌莫高窟 第045窟 西龛

“写意”的形成源自原始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维;源自万物有灵及空间恐惧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源自老庄哲学的“恍惚”。王弼(226-249)的“得意忘象”出自庄子的“得意而忘言”。他提出的“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意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阐释了象与意的辨证关系,启发我们审美要超越于有限物象。

它也源自中国书法中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文字的演化和书法的演变,在结构上逐步趋向简化,也可以说由“具象”逐步过渡到“意象”。而书法以其“法”将文字的构成升华为艺术的表现,它的点划之美,同化于自然的一草一木;它的开合之度,对应于天地的阴阳互补;它书写的节奏则合拍于江河湖海生命的律动。因此,有着气脉贯通的自然气象。不同书体的流变对应于其时代的审美。可以说书法是文字的雕塑;相应地,雕塑也是立体的书法。二者皆不离“意象”。

它还源自中国传统绘画中“意”的表达。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表现为象、气、道逐层升华而又融通合一的动态审美。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的母体。意,往往具有“超以象外”的特征;意,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触发而纷呈迭出的特点。它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从原始洞窟壁画到墓窟壁画,从彩陶纹样到帛画直至宣纸上作画,由于工具与材料的变化促进了表现方式的变化,其“意”、其“象”也各不相同。人与人、人与山、山与水、水与云的意象表达,都对雕塑造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佛教雕塑所依托的绘画粉本,画史上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对雕塑的直接作用,都表明了雕塑与绘画的姻亲关系。

以上种种,使得以“意”贯之的中国雕塑在其发展中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

【元】敦煌莫高窟 第465窟 窟顶南披 供养菩萨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有着无尽的文化矿藏。老一辈学者、艺术家由于国学底蕴浑厚,他们在跨越中西的文化比较中深谙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能够在世界文化多元互补与共存的格局中明晰中国文化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其明确的文化观、坚定的艺术立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当然,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更为激烈和复杂。在空间上要关注国家与地区的关系,人类与种族的关系;在时间上要关注永恒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关注当代人的生命状态;在艺术上要关注普遍情怀与个人情感、经典艺术与当代创造的关系。

原始时代模糊中的写意;商周青铜诡异中的神化;秦的严整恢宏;汉的豪放雄浑;唐的厚实圆润;明的简约工致;清的纤巧玲珑……所有这些都已成为种族集体的记忆,化为潜意识而繁衍绵延,成为文化的生命力。而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时代与时代、地区与地区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

今天,在雕塑领域,我们可以从老祖宗那里拿来,又能通过时代的再创造而与世界对话的是什么呢?

是写意雕塑,或者说是现代写意雕塑!

吴为山 孔子  青铜13cm×12cm×69cm  2010年

前面在论及传统写意雕塑的来源时,已分析了它的本质特质。从古希腊的静穆与单纯到罗丹雕塑深刻的人性表现,现代写意雕塑不仅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了养分,而且还从西方写实雕塑中学习了塑造、解剖、透视以及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本主义,从而丰富与强化了中国雕塑家塑造的表现力,为塑造生动而深刻的人物塑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现代写意雕塑还从现代主义中学习了形式构成,在体、线、面中体悟了造型之“造”的深意。亨利·摩尔、马里诺·马里尼、贾戈梅蒂、布朗库西、曼祖等西方大师以心灵解读、规整、妙造自然的方式也丰富和拓展了中国雕塑家的写意形式。

总而言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中国传统山水观为现代写意雕塑如何师造化,如何将山川之势、态、质转化成为雕塑体的构造,注入了精神的琼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为现代写意雕塑表现艺术家澎湃跌宕的主体世界,提供了艺术生命的源泉;多元开放的时代,为现代写意雕塑博采众长,为世界所欣赏接受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文化复兴的背景,为现代写意雕塑以雕塑讲述中国、中国人、中国艺术家的梦想,确立中国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新的坐标,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吴为山 家破人亡 青铜 高1150cm  2007年


十多年前,我曾经这样阐释“写意雕塑”:

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令人有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毎个局部、细部的“意味”。当事物的本质与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对应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便自然摒弃表象,突出主体而抒发情意。作品更趋于符号化,永恒性。

写意不是逸笔草草的任性塑形,而是对客观对象精微观察之后的神妙表现和诗性表达。就本质而论,它是深入而深刻的。它的文化含量不同于速塑,就好比写意画不同于速写。

“神、韵、气”是意象生成且真力弥满的写意雕塑特征。“神”乃客体之神、主体之神、作品之神。“韵”,一般以线贯之,其有道家思想的元素象征——水的特性:与物推移,沛然适意、彰隐自若、任性旷达;也有着禅家灵性的元素象征——风的特性:不羁于时空,自由卷舒、触类是道;更禀有儒家中和、阳刚、狂狷之气。“神”与“韵”的物质化生发出“气”,它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的文化与宇宙气象。空灵宏宽、寂静缥缈。它聚散、氤氲、升降、屈伸,浩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体,是形而上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它像儒家本位的元素象征——大地,意蕴深厚、敦厚沉郁、静穆中和、大方醇正。

吴为山 问道  铸铜 72cm×14cm×14cm 2012年

关于写意雕塑的本质,科学家杨振宁论述得更是精辟。他认为,它是从中国三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探索出“中国”二字的真义。打造了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正是中国艺术的立足之本。

当然,任何一个文化主张、一种艺术创造,总包含着精神。写意雕塑传达的是中国精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那么,什么是中国精神?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的具体理解是:中国精神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表征,是中国人勤劳、朴实的创造精神,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中国人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中国人善良开放的博大精神。这种精神融于艺术创作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可以在相互激荡的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立足之本。从雕塑的角度,它也向世界传达了雕塑或者说写意雕塑之“意”。

(作者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导师名片

吴为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副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