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共话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0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近日,全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多位特聘导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围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言献策,现与大家共同分享导师们的议案、提案。

持续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进一步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使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体现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范迪安建议,由文化、文艺主管部门形成新的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指导性意见,部署新的选题规划,完善主题性美术创作长效组织机制,形成持续的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热潮。他表示,想要在美术人才培养上有收获,实现主题美术创作后继有人、新人辈出的局面,重点要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学科建设,发挥美术院校创作教学力量的作用。

范迪安还建议,建立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激励机制,各地各级美术馆在作品收藏和陈列展示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艺术基金和各地文化文艺基金要积极支持重大主题美术作品展览的巡回展出,使之发挥社会作用;适度增设全国性美术展览奖项,形成激励重大美术创作的长效发展条件。

以文艺赋能社会发展                          

潘鲁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为进一步激发文艺、文化的内生动能,高质量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乡村道德高地建设,促进优秀民间文艺作品的教育普及。就此,潘鲁生委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振兴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传承,建设“民族手艺档案馆”;推动创新,发布“民族手艺IP榜”;加强传播,举办“民族手艺短视频网络大赛”;深耕产业,实施“民族手艺+产业联动计划”。

建设乡村道德高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开设“乡村法制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文创孵化器;实施“乡村创客”奖励计划;开展“乡村美学”课题研发;推动加快乡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实现“以链聚人”“以链育人”的人才振兴新格局;改革用人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国培计划”,构建乡村教育体系。

普及民间文艺作品,促进文化传承传播:建议在现有教育体系和教材内容中增设民间文艺的优秀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民间文艺多元化、生活化、实践性的形式,开展从历史传统、思想精神、艺术审美、实践素养、创意设计等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使青少年知晓文化源流,理解生活境界,怀有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勇于创意创新。

深化艺术院团改革 才能出人出戏出精品

李树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几十年来,李树建认真思考、调查、研究、走访,他发现,河南多数文艺院团目前主要有艺术人才“出不去、进不来”,艺术创作“大呼隆、一窝蜂”,艺术市场“三个多、三个少”,艺术发展“无流派、缺大师”等问题,“出人、出戏、出精品”大打折扣。

在他看来,应该让学历高、演技高、有培养潜力的青年人才“进”来,同时解决艺术创作题材单一的问题。“除了脱贫攻坚,还可以聚焦养老问题、孝道问题、教育问题、婚丧嫁娶问题”。

李树建建议,呼吁政府大胆地培养、力推、造就艺术大师,支持形成更多戏剧流派,破除文艺界存在的保守状况,促进文艺的融合发展。“我们的作品要做到社会关注全覆盖,只有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才能成为精品达到高峰。”

让“美”融入生活,涵养时代新人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的“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要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多元之美,深刻领悟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对于加强全民美育、提升社会审美素养,有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立根本工作目标。新时代美育工作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使美育上升到全面育人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同时,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赋予当下美育工作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激发美育工作者的创造力,让未来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审美素养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完善全民艺术素质教育。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建设;社会层面,把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变成美育的课堂。还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区这一社会美育重要阵地。

三是资源融合发展,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特别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以及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为社会注入美、增情趣。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与美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大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树立家庭美育意识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论研究,为全民美育做好制度建设储备。

传统曲艺“破局”须“破圈”

盛小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

传统艺术虽然有政府的财政扶持,但被“养着”终究不是出路。传统艺术应当有自己的造血机制,我们要把传统曲艺打造成一个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自己养活自己。

传统曲艺的“破局”必须先“破圈”。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评弹频频现身于各类影视作品,“到了苏州听评弹”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之前我们的评弹《雷雨》到近百所学校巡演,反馈非常好。”就这样,评弹与受众“双向奔赴”,一道携手年轻化。

盛小云认为,这就是打破不同艺术形式间壁垒的一个成功尝试。传统艺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所谓的‘经典’,不应成为限制传统艺术发展的桎梏。

 

来源 | 新华日报、中国美术家协会等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王雨琳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