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九期林志杰:歌仔戏《渡台曲》创作谈
发布时间:2015-12-15 字号: A A A

12月9日,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原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林志杰编剧的大型歌仔戏《渡台曲》在福州上演。为此,我们特请林志杰撰文,为大家讲述歌仔戏《渡台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缘起意义

这是一个发生在台湾的真实故事,结局是主人公惨死、两个族群无数血腥杀戮。台湾老百姓在血的教训中总结经验,最后台湾不同族群和睦相处,共同认同台湾脚下这片土地,这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我们把这过程浓缩在这短短的一出戏中,没有按照历史真实来写这个悲剧,而是写台湾不同族群在开拓台湾过程中的相互包容、和谐相处。全剧体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在同一空间中的矛盾、碰撞、理解、谅解、和解,是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这样的主题对于今天两岸的相互了解、理解、和解有现实的意义,对于一带一路同样具有文化价值和生命价值。

面对历史客观存在的分歧,不是回避而是勇于面对。用艺术形式、人的情感来表现,引起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这也正是这出戏的价值所在。歌仔戏《渡台曲》以清代中期闽南先民“唐山过台湾”的大迁徙为历史背景,采取浓缩式结构的写作技法,抒写闽南人黄海英渡海过台湾迁徒垦荒的一段经历。剧作在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展示和情感纠葛铺陈中,既浓墨重彩又细致入微地突出表现了主人公黄海英面临生死抉择之际,在化干戈为玉帛、以和为贵的人文情怀感召之下,放下复仇之刃,最终促成闽、客与赛夏族人的和睦相处、合力垦台,用艺术的形式宣示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永恒情谊。全剧充满善良、感恩、追远的情愫,深刻发掘出人性中潜藏的真、善、美本质,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观。

 

厦门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承担着继承传统、融入现代、隔海对话、衔接闽台的重任,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任。立足闽南话文化区,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元素及闽台关系特色,体现并反映新时期的家国情怀和乡愁记忆,创作出富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2015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

台湾——这是一片美丽富饶、浸满希望的土地!从明朝开始,闽南百姓便已成规模移民到这里。1662年郑成功驱赶走了荷兰侵略者,自此更多闽南人、客家人迁徙到这里。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大陆百姓移居台湾垦荒形成热潮。

人们将汉文化对台湾的传播,称为“唐山过台湾”。这是一次历史久远,波澜壮阔的文化传播,无数的“渡台悲歌”与美丽的“高山情歌”交相辉映,才焕发出台湾文化的辉煌绚丽。

回首历史,那无数人的“唐山过台湾”所带去的文化迁移,遥远而悠久,艰辛而痛苦,宏伟却又壮丽。正是这种充满血水、汗水和泪水的文化迁播和传承,奠定了台湾百业繁荣,兴盛富强的重要基础。歌仔戏是我国三百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根在大陆而形成于台湾,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和培育的地方剧种。它的孕育形成,是闽南人在台湾播种同根文明的历史写证。

 

《渡台曲》一剧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闽南先民唐山过台湾的曲折经历,通过起伏跌宕、风云变幻的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主线,抒写闽南先民黄海英渡海过台湾迁徙拓荒的历史。

闽南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承决定了以亲情乡情为文化基固的化怨为和与悲悯的情怀。自古以来,海峡两岸闽南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亲情、乡情相连,是永远分不开的情谊;地缘、血缘相亲,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二十一世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闽南文化,将进一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为两岸合作繁荣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艺术特色

剧本全面体现歌仔戏的剧种特点,运用闽台地域语言韵味,展现闽台浓郁地域特色。同时,关注在唐山过台湾大迁徙的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地抒写闽台民间真实生活场景和各类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剧中的黄海英最终选择慈悲、选择宽恕、选择共情,而剧中的林夫人亦是形象立体的人物之一,从一开始对黄海英的疼惜不舍,到后来因愧疚供奉着海英及其父母的神主牌位,此举深深动摇了黄海英的心,的确,人世间复杂的恩怨与人性纠葛岂能简单地用非好即坏、非此即彼来判断,端看你选择提起还是放下,所谓“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歌仔戏的声腔融合了闽南歌仔、客家山歌、台湾原住民音乐,这种融合过程用艺术形式呈现,并通过人的相互协调表现出来。该剧音乐主题以小调式的主音、属音、下属音构成,力求精炼并富有特点,通过不同的变奏手法贯穿全剧;在唱腔上大量运用传统曲牌【七字调】【什碎调】【哭调】等,在剧情需要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了其它剧种的拉腔,融入于传统唱腔;在配器上突出了歌仔戏特色乐器月琴、小广弦、大广弦、鸭母笛的伴奏功能,力求音乐富有层次感和乡土气息。既侧重歌仔戏音乐的传统韵味,同时也强调了闽台地域音乐特色,熔歌仔戏传统曲调、闽南歌谣、台湾原住民音乐于一炉,使其音乐效果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在表演方面,该剧在传承歌仔戏注重本色表演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剧情需要,融入传统戏曲程式表演等艺术元素,在将现实生活感与戏曲本体美有机结合的表演风格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人物塑造,主人公起伏跌宕、风云变幻的人物命运由曲折的故事情节构成,多次把主人公设置在命运选择的关口,展现挖掘人物善良的成长过程。

歌仔戏艺术当代化问题,在舞台美术方面,要求传统写意的同时表现出不同族群的文化特征。大胆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和写意、空灵、意向相结合的风格,追求淳朴自然之美,最大限度地让舞美为表演,为剧情服务、添彩。

 

校友简介

林志杰,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原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创作作品有《两岸歌仔情》《台湾阿祖》《祖庙香火》《渡台曲》闽海悲歌》《窦娥冤》《吴真人》《王宝钏》。出版著作有:《台湾的祖庙》《歌仔戏》;合著《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文化百问》《闽南民间表演艺术》《闽南建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