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四期李艳:勇于开拓新探索,不断挖掘新潜力——2015年第九届上海国际魔术节随笔
发布时间:2015-12-07 字号: A A A

作为国内较早开始举办的魔术赛事,上海国际魔术节今年已是第九届。又逢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文化建设的讲话,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部、中国杂技家协会、上海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这届魔术节,可谓有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各层的领导关注,加上大胆的专家引进,使得上海国际魔术节完全不逊色于国际上其他传统魔术大会。

活动定位在“节”,体现出中国传统概念中对节日期待的大气、热闹。作为海派文化阵地的上海,魔术节在组织和内容设定上比国内同级别、同类型的活动略显成熟。正像边发吉同志所说,“这得益于我们所处的时代”。

上海国际魔术节,充分贴合中国观众对舞台表演视觉效果需求的心理,只设置了舞台组的比赛。其中新人赛旨在发现新人、新作、新技术,大师赛力求满足中国魔术者现场领略国际魔术名将们的表演风采。

上海国际魔术节培训班美国魔术导师爱玛尔(左)

促进:让普通观众真正领略魔术这项职业的魅力

在中国的理论依据中,魔术是杂技门类中的一项,与杂技一样,需要刻苦地训练和细致地思索。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原始理解-——魔术是假的,正因为有这个“假”,揭密与窥探一直伴随着中国魔术舞台的上与下。

本次魔术节的比赛又使一轮新的普通观众走进剧场观看舞台魔术的表演。正是组织上的专业,使许多观众不再认为魔术是“小技”,取而代之的是高雅艺术。这种转变早已从前几届就开始萌芽,这一届的比赛设在上海白领云集的静安区,效果更加明显。相信这种观赏角度的转变随着魔术节一届又一届的开展,会不断地培养观众群体,提升观众欣赏能力,使之接近专业者对魔术的了解,从而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从新的角度去理解魔术,了解魔术艺术。

创新:举办全国专业魔术师培训班

开办针对魔术师群体的培训班虽然不是在本届魔术节开始的,但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如此,培训优势还是显现了出来,影响中国魔术者逐步回到魔术艺术的实质基础学问——近景魔术,从中洞悉魔术理论基础和魔术基本功。

培训班不乏女性魔术者和民间的魔术艺人,还让更多的女性魔术师进入近景魔术表演领域,使更多的专业魔术者与职业魔术师一起平等地坐在教室里,以学生的身份聆听国际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魔术学者甚至是残疾魔术大师的讲课。极大促成了对近景魔术不感兴趣的人有了兴趣,促动了原来有基础的人又有了深入了解的愿望,这种平衡意识的出现,是上海国际魔术节特别有实际意义的地方。正因为有一种大同的职业信仰和小异的创作思路一同存在,中国魔术事业才能真正的谈得上“去发展”。发展就必须要有行动,而行动最终依靠的力量还是我们魔术者自己。

上海国际魔术节培训班西班牙魔术导师保罗·维吉尔向李艳授课

推动:比赛中的技术亮点对中国魔术发展具有引领性

海派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舞台上是从来不可或缺的。上海国际魔术节经过世纪的更替与经验的积累,十六年来已然成为了国际魔术赛会的一张响亮名片。比赛,是上海国际魔术节最为重要的成功支点。

回顾以往,通过每一次比赛都能发现引领中国魔术并形成普遍性趋势的技术亮点。这一次,传统节目《变鸽子》的技术呈现方式就让我们大开眼界。

无独有偶,在这次的新人赛中,恰好内地与台湾的选手都有《变鸽子》的作品,而大师赛中,又有中国魔术的佼佼者——丁洋的《变鸽子》。于是,两岸青年对魔术艺术的理解以及在传统节目中,男、女魔术师是如何处理技术设计的问题等,在与会的评委、专家、大师、爱好者面前直观地呈现出来,为本次比赛的技术探讨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这不是巧合,而是上海国际魔术节的赛事文化底蕴促成的,也正是这种底蕴,参加大师赛的中外魔术师的份量相当重,又因为这个份量,吸引了更多的优秀魔术者踊跃前来。这正应和了“期待而来,收获而归“的办赛目的。

搭建平台,把收获、思考、期待留给每一位来者

在我的印象当中,上海魔术一直有着良好的梯队,在不同的时期里都会有上海魔术者的身影。他们的技术具有独创性、表演风格涵盖古今中外,这是上海魔术最初始的一种新;

在中国魔术开始与世界频繁接触时,上海也成为中国较早举办魔术赛事的地区之一,所不同的是,自魔术节成立之后,各时期的国际优秀魔术者也都前来上海参加魔术节,这是上海魔术在原基础上,纵向呈现的另一种新;

现在,魔术赛事在中国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内容却大同。这种情况下,上海魔术更要推陈出新。“推陈出新”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活动,而上海国际魔术节的组织者却是转换思维,以“守陈推新”来凝聚参加者并发声。看选手比赛会留下问题,听大师讲课会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选手与学员很自然的互相传递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再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与其他同行和爱好者们进行热议,这种声音的集结使上海国际魔术节成为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开放课堂。

校友简介

李艳,笔名梨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国家一级演员,广西艺术学校科研评估办副主任,广西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杂技节目《青花瓷·蹬技》;魔术节目《春·变伞》系列。2010年获意大利国际魔术大赛亚军,论文《浅析角色定势影响对杂技情境化的作用》《需要建立中国杂技的艺术评论》曾获第七、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理论作品奖优秀论文奖。

作者:李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