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节校友系列报道之颜全毅:该留下的想带也带不走——《走婚》创作简叙
发布时间:2015-11-11 字号: A A A

10月25日,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班的8位校友或作为主演,或作为编剧、制作人携作品登上苏州的舞台。由我院中青五期校友,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颜全毅编剧的花灯歌舞剧《走婚》于11月3日参演。以下为颜全毅阐述创作《走婚》幕后的故事和他对戏剧、文化的感悟与思考。

很多人听到《走婚》这个题目,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戏的题材,实际上,这是一个有着相当难度的选材。2013年,当我接受云南花灯剧院邀约着手剧本创作,并深入到泸沽湖畔,一点点触摸着神秘的摩梭文化留给这片土地的余温时,我对剧院其他主创说,大家喜欢这个题材,是因为它具备了引人入胜的猎奇元素,神秘的母系氏族走婚制度以及眼前这遥远而美丽的摩梭村落,但是我们不是旅游剧目,要做,就做一个不猎奇、不炫怪,努力寻找并触碰摩梭文化灵魂,做有质感的作品。

于是,我在摩梭作家诗歌、散文中寻找着摩梭人的信仰和情感,去体味在“斯布阿纳瓦”(灵魂栖息地)前虔诚叩首群体的心态,也去思索在遥远雪山下生存的母系村落,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独特认知。我想用戏剧笔墨勾勒这种婚姻制度独特性背后的文化特色存在,无疑在比较中会形成更加强烈的个性色彩。当听完导演孙晋昆给我讲完他曾听过的一个摩梭姑娘和汉族马帮汉子的爱恨情仇故事,我觉得找到一个很好的戏剧载体,而故事牵扯到的仇杀、背叛,被我舍弃了,反而愿意用更接近常态的剧情去讲一个文化冲突的故事;当我听到编剧合作者、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马良华先生闲聊中谈到他岳父,走马帮时被劫匪砍头居然死里逃生的稀奇故事,我顿时找到戏剧高潮生发的合理构成。一个热情似火的摩梭姑娘达卓玛与一个马帮汉人大拉七,在走婚中获得真挚的情爱,然而,在命运拨弄中,他们分散,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婚姻观和文化背景,使他们永远推不进同一扇门。我用这样的四句歌谣,作为全剧贯穿始终的主题曲:“该流走的,你想留也难留;该留下的,你想带也带不走。”这是来自摩梭民谣中对命运的某种领悟,我把它化为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

当一个戏剧想呈现出文化碰撞的丰富元素,它就不像一般剧目有个圆满的结局,给出一个清晰答案。在创作中,我想努力隐藏起对某种文化的态度。道德评判,在文化的多样性面前有时显得一厢情愿。这样,也确实给许多观众带来观剧的困惑,有人问:“你们这个戏,到底想说啥呢?”的确,放弃了戏曲惯有的封闭式结构,代之以开放性的结局,同时,不做出任何评判,或许会对观众带来解读的惶惑和谬反。但是,我坚持认为,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多样性,当我们触碰到来自遥远雪域的走婚制度时,又何必着急用习以惯之的心理去进行臧否。剧情的结尾,是汉族的马帮汉子,唱着歌离开这片土地,离开他心爱的姑娘,偶然交织的线条,最终在文化的差异面前自然平行分散。

《走婚》是花灯歌舞剧,而本剧的导演和作曲,作为工作几十年的老花灯工作者,他们告诉我,这次他们想探索得远一些,让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题材尝试歌舞剧、音乐剧的方式,想看看花灯能走得多远。我感佩于他们的勇气,于是,在剧本上大量采用了歌舞剧的写法。演出之后,这种民族歌舞与交响化的方式引来了很大争议和批评,同时,在云南的许多剧场,《走婚》的演出也几乎以爆满的状态,吸引了大量传统戏迷和新观众,他们在争议或赞赏的同时,也让这出充满实验的剧目有了一直修改并向前走的勇气与动力。作为编剧之一,我感谢我的各位合作者,这是一次愉快的创作之旅。

作者:颜全毅

校友简介

颜全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五期校友,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代表作有:实验戏剧《还魂三叠》、越剧《倩女幽魂》、剧本《紫陌红尘》等;曾获2010年全国戏剧文化奖编剧金奖、2013年国际剧协“全球音乐戏剧奖”、第2届中国越剧节剧目金奖、首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