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一部剧的精彩
发布时间:2015-03-16 字号: A A A

 

话剧《伏生》导演王晓鹰(左一)携二位主演侯岩松(左二)、涂松岩(左三)亮相新闻发布会。

2013年12月25日下午三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孟冰、空政文工团冯必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二期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学员)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王晓鹰导演的话剧《伏生》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进行首演。首演大获成功,业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徐晓钟(戏剧教育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伏生》是一台思索文化传承真谛、弘扬文化灵魂的戏剧舞台艺术力作,文化元素丰厚,舞台艺术上横溢着可贵的创造意识。

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伏生的扮演者在运用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并吸收了导演的要求以后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仍然有很强的形式感,但又是建立在人物的命运、性格、血肉、内心以及整体的艺术风格上的,同时这样的表演又有戏曲表演所没有的人物的生命真实感和表达的连贯性。可以说这部戏是一个有独特价值的戏,体现了当代中国话剧的理想呈现方式和中国国家话剧院最高的艺术水平。

李春喜(戏剧评论家):《伏生》导演艺术对戏曲化、民族化更加内在也更加彻底的追求,是与导演对舞台演出具有现代性的艺术构思融合一处的,那些具有现代戏剧属性的艺术处理,也必然成就了这个戏民族性和现代性高度融合的艺术境界,从而使《伏生》超越了中国话剧民族化以往的实践,丰富了中国话剧现代化当今的努力。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话剧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在要现代性还是要民族性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有一种偏颇的提法,就是认为所谓现代性就是西方性,所谓民族性就是戏曲性,其实这是不对的,那种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又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完整、统一、和谐、一致的舞台创造,才是我们今天的戏剧应有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伏生》在全国多个地方巡演,每到一处,都引起轰动。上周,作为2015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重点剧目,《伏生》在首都剧场连演4天(3月12日至15日)。

 

《伏生》成为首都剧场2015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重头戏

昨天,由国家话剧院主办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京开幕。从3月15日到6月7日,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部原创大剧场剧目和15部原创小剧场剧目在京集中上演。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举办以“中国原创话剧”为主题的展演活动,而这次集中展演的压轴大戏,就是《伏生》。

记得王晓鹰、吴兴国、濮存昕等多位到研修院讲课的艺术家都说过这样一句话:戏比天大!今天,我们编发这期关于话剧《伏生》的专题,就是想表达我们对历史长河中那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生命撑起文化责任的先贤们的追思。正如冯必烈所说:中华文化岂止一次面临断绝的命运,只是他顽强地挺了过来。而他之所以能活着,正是由于那些被他自身造就的,与他心神合一,融为一体的“人”。

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本期专题,表达我们对那些弘扬文化灵魂、尊重文化传承,继往开来、创新发展,探寻、构筑中国文化当代价值的艺术工作者的敬意。

作者:傅亦轩

导演王晓鹰(中)、伏生的扮演者侯岩松(右)、李斯的扮演者涂松岩在观众们的欢呼声中登台谢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