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二期校友冯必烈:一名小学生——《伏生》创作随笔
发布时间:2015-03-16 字号: A A A

21世纪初,一队德国学者来到位于西安的一座博物馆,这是他们在中国考察的最后一站。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迹给他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但因为在出发之前,他们已对中国的历史和名胜做过一定的了解。加之欧洲亦有引以为傲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斗兽场、巴伐利亚新天鹅堡等古迹,因此他们所受到的,大都是“不虚此行,可以预见”的震撼……就在他们或真心或礼节性地对中华遗迹夸耀一番打算离开的时候,几名细心的德国学者注意到,一名由妈妈陪伴的中国小学生来到橱窗前,指着距今两千年碑刻上的汉隶,跳跃性的(有许多字,他还不认识)大声念出十来个字,然后活蹦乱跳的离去……这不经意的一幕,却令这几名德国学者受到了始料不及的震撼。

身在其中的中国人,或许不能理解这种震撼。但德国学者们却在试想:在欧洲,那些需要专业考古人士才能读懂的古罗马文字,若是能活在小学生的课本当中,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那将会是多么奇妙的情景?

许多事物,因绝版而昂贵,失传而珍贵。有的平凡,因历经残酷而伟大的洗礼,惯看沧桑巨变,深厚温润才显得平凡……中华文化岂止一次面临断绝的命运,只是他顽强地挺了过来。而他之所以能活着,正是由于那些被他自身造就的,与他心神合一,融为一体的“人”。

因为活着,后人会继承他、发扬他;也难免会挥霍他、无视他。就像平淡无奇,见怪不怪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典故,每一本书的背后,或许都暗藏着一个或纠结或壮阔,却被人遗忘的故事……

2006年,同时有几个题材摆在我的面前,而《伏生》是其中材料最为稀缺的。然而,关于他寥寥百余字的文言文记叙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并让我回想起那名德国学者的自述。

《伏生》剧照

作为有幸能够读懂两千年前文字的一员,作为一名沐浴在中华文化中的小学生,巨大的好奇心促使我去翻开那尘封的一页,用戏剧的思维去回顾、畅想那段遥远、却又并不遥远的历史时刻……

在与孟冰老师合作创作《伏生》的过程中,他提醒我关注范曾先生的一篇关于王国维的文章《鱼藻波寒》,文中谈到了伏生。通过他对王国维的分析,深化了我对伏生的理解。

王国维先生于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那一年他50岁。此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16年了,而王国维先生的脑后还留着一条细细的小辩子。世间对王国维之死有多种解释,有人说他是因债务纠纷而死,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表达对前朝的感恩之情而死,理论依据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也就是他死前一年之时,曾赴天津为清朝逊帝溥仪祝寿,在内心深处完成了向主子的告别仪式。难怪一向十分尊重王国维的鲁迅先生在说起他的死时,竟然流露出几许讥讽的口吻:王国维先生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

范曾先生对王国维之死有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隐隐地感觉到,如果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另一个知识分子的理解,还不如说,这是一个孤独的心灵对另一个孤独的心灵的体察与感悟。

王国维先生曾有这样一段话:“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世变愈亟,则所以笃之愈至。使伏生、浮丘伯辈不畀以期颐寿,则诗书绝于秦火矣。”文中所说的浮丘伯是秦汉时期从旧儒学到新儒学发展历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范曾先生认为:王国维给沈曾植写这封信时是43岁,沈曾植70岁。在王国维看来,如果没有伏生和浮丘伯活的长久,诗书则绝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在王国维看来,如果沈曾植先生能够长寿,固可由天之不亡中国学术卜矣。可悲可叹的是,此信三年后,沈先生辞世。对王国维来说,唯有沈先生与他一二人能坚守中国学术之阵地,维护中国传统之纲纪。五年后的一天,王国维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而后便纵身跳入颐和园的鱼藻轩。

如此说来,王国维之死是因为对文化传承的绝望,同时,暗示后人,要想把祖宗的文化传下去,一定要活着,而且要活的像伏生一样,至少八九十岁。

从王国维想到伏生,似乎把伏生的意义锁定在活着。王国维没有勇气和兴趣继续活下去,难道他不愿意把文化传承下去吗?看来他是不愿意为了传承而忍辱负重地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伏生的孤独要比王国维更残酷,更深刻。他没有选择死,恰恰相反,他要活着。当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完全地落在一个人具体的生命之躯时,这个人的生命便陡然地强大起来。这是一种内心的强大,它掩藏于外表之内,不让外界察觉,目的是等待时机。这种强大的孤独创造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恰恰不是张扬,而是默然与忍耐。

我们见过不怕死的士大夫,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到古代中国的屈原,从王国维再到老舍,可我们很少见到不怕活着的士大夫,像伏生。于是,我们的戏似乎有这样一个主题,我们怕活着吗?当然,也许会有人说,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如伏生重要,但是,伏生的意义在于让文化经典得以保存传世,而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其精神的坚守与解读。难道在今天,这种坚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

(作者:冯必烈)

冯必烈(右一)在我院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参加短剧汇报演出

冯必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二期校友,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为空政文工团编剧。主要作品有:话剧《伏生》;歌剧《运之河》、《钓鱼城》、《太阳雪》、《钱学森》、《雪原》等;音乐剧《青城》、《城市丛林》、《刘海砍樵》等。歌剧《太阳雪》,荣获第九届解放军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歌剧《钓鱼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