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六期郑大圣:艺术电影已经看到了一丝曙光
发布时间:2016-11-15 字号: A A A

今年是茅盾诞辰120周年,前段时间,由我院文艺家六期学员、上海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郑大圣执导的,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的电影《蚀》五部曲在上海文联文艺会堂完整放映,带给文学与电影爱好者不小的惊艳。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郑大圣是一个陌生的名字。1968年出生的郑大圣,因为属猴,所以取名“大圣”。他的外祖父是著名戏剧家黄佐临,母亲是著名导演黄蜀芹,父亲是电影美术师郑长符。或许是电影世家的艺术滋养,又或许是天性使然,十多年来,郑大圣拍摄诗歌、戏曲、文玩,执着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从影片题材的选择上来看,郑大圣很“任性”,和另几位中生代导演擅长聚焦“当下的痛感”不同,他一直眼望着过去,“我喜欢读历史,喜欢古旧的东西,中国最好的戏剧都在历史中,中国的戏剧其实是诗歌,《牡丹亭》就是一首诗。”

郑大圣的作品通常会在电影频道播出,被认作是“体制内”的艺术片。自他拍摄处女作《阿桃》开始,已经过去了16年,电影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圈子里人们的企图心也和从前不大一样了。郑大圣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拍片,不急不躁。从诗电影《王勃之死》、到戏曲电影《廉吏于成龙》,再到文学改编电影《天津闲人》、《危城之恋》、《蚀》五部曲系列,他的作品没有一部大制作,却都独具风格,堪称精品。

近来,很多质量上乘的艺术电影进入商业院线放映后,票房惨淡,但郑大圣觉得,这并非不公平:“打网球的怎么能进足球场比赛呢?艺术电影的发行放映和商业电影完全是两种模式,生命周期也不尽相同。”艺术院线是好几代人的理想。如今,看电影、做电影、评电影的前赴后继,“艺术电影已经看到了一丝曙光,往后再看三年,如果这口气绷住了不断,艺术院线能够走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周转起来,才算真正成立了,它会一点点丰满,一点点变强壮。到那时候,影迷无需千里迢迢打飞的来上海,或者是请假到北京,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目标受众很早就存在了。良性循环就是这么发生的,我们现在只是在头上。”郑大圣说道。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校友名片

郑大圣,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6期全国文艺家高级研修班校友,上海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制片厂创作中心导演,荣获第五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第二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导演等称号。代表作品有戏曲电影《廉吏于成龙》、电影剧本《书香门第》、越剧《唐琬》、话剧《撒勒姆的女巫》、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浪淘沙》、小剧场昆剧《长生殿》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