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冯骥才:传统村落应以保护为主
发布时间:2018-05-15 字号: A A A

 近日,在贵州凯里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上,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提醒人们,传统村落首先需要保护。

冯骥才在研讨会上致辞

冯骥才表示,之所以提出对传统村落应以保护为主,是因为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传统村落名录是中国特有的一项保护项目,开展了短短十余年,但仍有老问题——一旦哪个村庄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就会出现不少利益诉求。他说,合理利用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开展旅游活动,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条件,是文化传递的一种方式。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和消费这样的文化遗产,否则可能会对原生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冯骥才认为,我们应该更好地保障传统村落原住民的生活,更多地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他们是传统村落的缔造者,是农耕文化的守护者,只有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对自身的文化更有自信,这样的传统村落才是有魅力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冯骥才观看姊妹节盛装游

在参加研讨会前,冯骥才体验了苗族姊妹节,观看了台江苗族各支系的姊妹节盛装游。他用作家的文学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人们都说幻想比现实美丽,但台江姊妹节是比幻想更美丽的现实。”令他惊喜的是,他看到了苗族人尽情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他感动,在游行结束后人群缓步离场,他看到两个五六岁的孩子,穿着民族盛装,骄傲地让游客拍照,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开始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是在人的心里,在人的记忆里,这才是一个民族真正深刻的精神传承。”

冯骥才带着震撼的感受来到研讨黔东南传统村落的会议上,提出对于传统、对于传统村落的冷静思考。他说,我们的民族需要传统,即使在这个转型的时代,我们的根脉、我们自己民族的精神、我们血液里的DNA坚决不能变。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大部分没有精英文化,只有民间文化,而传统文化又都在村落里。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来说,一旦村落瓦解,其文化就会随之消散,这个民族就会消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华网等

编辑 | 国际研修处刘怀彦、实习生周楚楚

导师简介


冯骥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画家、文学家、民间文艺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种文字,出版各种译本三十余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