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一期鲍古风:笔墨当随时代
发布时间:2017-11-1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新文艺群体一期”)在北京举办。在培训结束之际,新文艺群体班全体学员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我们会陆续将这些心得体会择优与读者进行分享。此处分享新文艺群体一期学员鲍古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心得体会。

鲍古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的中华文化离不开传统与创新,离不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有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时过境迁,新时期的“新笔墨”要如何展现?这也许是当下艺术家的新思考。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学习和体悟,感受到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创造性和创新性是新时代艺术美的引领者、展现者。

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期的发展方向。放眼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已经打破了地缘的界限。文化中的元素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传统文化也在面临着冲击和消亡。很多老艺人的手艺得不到传承,或者已经不能为现在的年轻人认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有人说,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大环境的繁杂、浮躁让每一个人的神经紧绷,让人的每一秒在紧张中度过,“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慢慢在消失。很多年以前就有学者提出要改革京剧,认为京剧的慢节奏和现在的快节奏不符合,是年轻人不愿意看的主要原因。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总体来看还是没有找到符合当下紧随时代审美的元素。现今我们流传下来的每一项传统文化艺术都是经过我们的祖先改进、改良、日积月累演变下来的,每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的特征和呈现面貌都不尽相同。传统文化艺术流传至今,我们再接手的时候不应该要固化每一个形式。不同文化艺术在各自领域里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很难说京剧里没有国画的元素,陶瓷里没有雕塑的痕迹,书法里没有音乐的韵律……这些都是在跨界借鉴中的结果,也是创作力的转化中呈现的新形势。

敦煌的莫高窟里每个时期的壁画,雕塑呈现出每个时代的特征,这些艺术特征一定是当时人们审美的集合。服饰、餐饮、绘画、雕塑、狩猎、行军……这些无一不是文化的再造。每个时期都是一个文化的自信,文化的独立。莫高窟的壁画体现出多元的西域文化完美地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也流传到了今天。吸取、转化、融合的民族特征在我们的血液里流传了千百年。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完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

继承传统,转化思路,创新求变,适应审美……这一切都是从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里提取养料。跨界汲取、古为今用,这些是当下艺术家必做的一门功课。当然也考验着每一位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智慧。遥想当年,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做了千百年的引领者,让西方文化望其项背,叹为观止,其中文化艺术创新融合的再造功不可没。现今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材质、外国元素的定制品。比如瓷器、丝绸,大多是改良过的艺术品。这种创新让更多人得以了解中国文化,面向更多的受众。各国使臣不远万里来东方朝贺,这足以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创新的魅力。

艺术思想皆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努力发掘传统文化,提取精华,让其优秀的部分为我所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有格调、有风骨的创新作品,不负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

文 / 鲍古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