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 澳门一期初歌今: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力量——世道人心
发布时间:2016-07-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进北京城,我被这里的市容市貌震惊了。

庞大的建筑鳞次栉比,雍和宫、前门,以及文物出版社等,被高楼大厦淹没了。代表着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性符号被其他气势磅礴的楼宇击溃了,被更有力量的力量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崇高,被另一种可见的伟大祛魅了。

慎终追远,去了一趟圆明园。再见遗址,断垣残壁依然精美,但却因为不再高大而失去了瑰丽幻象。历史依旧是历史,但历史赋予的沉重感,被随处可见的高大建筑消解掉了。

又另有一番表象。

北京掠影

只要进了北京城的胡同,便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村落的世界,这是一个市井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没有了车水马龙与喧嚣后,远处的高楼大厦好似远山一样耸立着,依旧高大,却再也没有了那种强大的消解能力了。

在胡同里,有市井生活与世道人心在。在看不到的楼房建筑内,在看不到的高大写字楼与商业住宅内,应该也有同样的世道人心在,有同样的没有传统市井的市井生活在。社会在进步,在做出抉择,其发展终究只是顺应世道人心,而不能长久地左右与改变世道人心。

北京胡同

在北京期间,我参观了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鼓楼西剧院。剧院的发展更能说明现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纠缠有多深,更能说明永远不要担心好东西会被丢掉。艺术终究离不开世道人心的抉择,而真正的精华是不会被消解的,只会被所有的力量与势力拥抱。结合着新时代,优秀传承会迸发出更加强盛的生命力,演绎出新的更加宏大的人间主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积极入世与面向大众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之下,涌现出了诸如老舍、曹禺、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艺术大家,他们在继承中创新,其成功在于表达方式与形式语言顺应与反映了时代,顺应与反映了世道人心。

本次学习中,我看到了中国画与玉文化的传承始终流传有序,中国摄影对纪实以及绘画视角的引入,雕塑艺术泛中华文化的范式探索,也看到了大漆与书法逐步回归了艺术审美的范畴,看到了私人博物馆的出现。而在戏剧与舞蹈领域,我更看到了文化自信,看到了社会的包容与理性,看到了民族文化的现实性及其可开发性与可再创作性。所有这些,都同剧院一样,说明了因应时代的进步,艺术的发展才更具活力,更具开拓空间。

没有传承,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传承终将腐朽,失去延续生命的能力。中华文脉不断,在于拥有鼎新革命的精神。如果历史令我们感到难以逾越,那我们可能也没有能力争取时代的话语权。而真正的高远隆重,从来没有偏离过世道人心。


校友名片

初歌今,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澳门一期校友,字伯平,文学诗歌作者、书画作者、艺术评论者。发表小说《嫁衣》、《莲花之后》等,另有散文、诗歌、艺术与书画艺术评论若干。

分享到:

上一篇:传承与创新 | 澳门一期陈嘉宜:京澳两地戏剧...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