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月华:韩国小剧场发展情况对中国舞台剧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10-29 发布人: 裴月华 字号: A A A

“2016中国文联赴韩影视舞台编导创作人员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四期)于10月9日至10月23日在韩国首尔举办。该研修班旨在加强中国文联系统内影视艺术、舞台艺术编导和主创人员的专业水平,了解和掌握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学习和借鉴韩国影视剧、网络剧、音乐剧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最新的发展动态。

研修班结业后,我们将学员们的学习体会共享于此,与大家分享海外四期赴韩研修的所感所悟,立足所学,铺路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

首尔的大学路是首尔大学旧址所在地。自1975年首尔大学搬迁后,一些文化艺术团体陆续进驻,除了剧场与美术馆,平日里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街头表演,吸引着各个年龄层的人们驻足观看。现在,大学路因遍布小剧场而被称为“韩国百老汇”。

大学路上聚集的主要是小剧场。在这里,500席以上的剧场只有两家,300到500席的剧场有20家,最多的是100至300席的中小剧场,有69家,占整个剧场数目的62%,100席以下的有21家。这些剧场中,演出话剧的有77家,演出音乐剧的有32家,还有其他零散地上演古典音乐、舞蹈和韩国传统曲艺的剧院。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有意打造剧场群:建立相关社会艺术扶持机构,再由机构对艺术团体提供相应支持;在地产政策上给予可观的政策倾斜与税收优惠;禁止其它诸如KTV等娱乐场所的入驻等。以上的种种举措都成功地使韩国政府虽自身没有在大学路兴建一座剧院,却打造出了韩国最著名的戏剧文化地标。

反观我们中国,以北京为例,根据统计,到2014年北京全市拥有130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其中综合性多功能演出场所15个,大型场馆9个,以戏剧、音乐剧、儿童剧为主的专业演出剧场28个,以旅游观众为主、节目相对固定的旅游演出场所13家,其它剧场及各类小剧场65个。由此可见,北京小剧场的数量远远低于韩国的首尔,且分布于北京城各处,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聚集地。据统计,这些小剧场的演出收益只能占到全年演出收益的8%左右,且这里面只有不到30%的剧场能在一年内演出200场以上,更关键的是北京舞台上真正经典的几个剧目无外乎就是人艺和中国京剧院的部分剧。当然,这些剧目也永远都是在大舞台上表演。从目前来看,在北京能够登上比较大的舞台或是说有自己固定的表演剧场,且存活时间较长的大概就是《开心麻花》爆笑舞台剧系列,和《阳台》、《骆驼祥子》与《雷雨》等知名作品了。其他诸多小剧场的演出都很难聚集起一批稳定的观众而得到长久的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之下,首尔的大学路上所有的剧场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公映,虽然上座率不都尽如人意,但是这些演出不仅给了很多艺术类学生磨练的机会,还催发了很多优秀的创作在这里诞生。以目前韩国炙手可热的乱打秀、涂鸦秀、拌饭秀等剧目为例,它们都是在小剧场里一步一步磨砺而逐渐走向成熟的,现在这些剧目不但能为韩国艺术市场输送一批高质量的演艺人才,同时也为音乐、舞美、编剧等相关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就业机会。而目前我们国内的艺术类大学生在毕业后,很多人都会面临失业,缺乏稳定的就业渠道,毕竟专业团体的招收名额有限。这使很多有才华的学生失去了追逐艺术梦想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国家艺术类教育资源的损失。

除此之外,韩国的话剧还走出了一条能“自给自足”同时形成自身鲜明烙印的道路,对大型剧目进行引进和改编,因为有成熟的话剧人才队伍,无论在表演还是技术上都能够与百老汇先进剧目对接。而中小剧场的原创也充分体现了韩国文化的特征,大多数如同韩剧般温情浪漫的偶像剧精准定位音乐剧的核心受众——年轻女性,各类如韩国特色电影般具有个性的先锋小剧场的作品也层出不穷,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而很多具有韩国特色的剧目因为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和少语言、多动作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的观看,且深受好评,甚至还得到了被许多国家邀请到海外演出的机会。

再看我国目前的话剧创作,多数局限在对经典剧目的翻拍和改编,缺乏真正有力的原创团队去创造新作。以目前活跃于话剧和电影市场的《开心麻花》为例,他们坚持“一年两剧”已经三年,但是每年都有一部翻拍和改编剧,今年更是早早地就开始面向社会征集作品,这都体现出我们国家编剧团队人才的匮乏和水平不足。而这种局面若任其发展,我们艺术行业的从业环境将会呈一种恶性循环,那样则会越来越无法真正得到良性发展。

其实,中国无论从观众资源、舞台剧目资源还是各类剧院设施、影视基地等资源来看,都远超韩国许多。且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在本地观众和外来游客资源上都非常丰富,兼具内需与旅游两类资源,推广艺术资源的未来前景无限。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应该学习韩国或者其他国家发展小剧场这种灵活多变的剧院形式的成功之处,加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一旦有国家政府的鼎力扶持,有资本的支持和大众的支持,我们的舞台剧一定能够大发展起来;其次,应切实建立起一个广大艺术工作者可以有的放矢的平台,倡导文艺创新,特别是发展手段创新和理念创新,发展各种艺术元素的深度融合,切实地支持并鼓励编剧等周边行业的积极发展,把我国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民族特点发扬和展示出来;第三,鼓励更多有活力、有思想的个人和艺术团体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艺术节中来展示自己,不断加大文艺惠民的宣传力度,把舞台搬到街头,让基层百姓、草根人民都可以参与进来。

我相信中国的舞台艺术市场定会不断地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让“中国风”真正地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文 › 海外四期校友 裴月华

分享到:

上一篇:于德海:为传统插上创新的翅膀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