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员感悟 | 澳门五期吴敏慧:搭建艺术融通之桥
发布时间:2019-06-1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9年5月12日至5月25日,由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澳门基金会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共同主办的“传承与创新:2019中国文联澳门视觉艺术人才赴日本访学交流活动(简称澳门五期)”在日本顺利举办。访学结束后,团员们认真思考总结,用文字记录下此行赴日本的收获和感想。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澳门五期团员、澳门全艺社会员、独立艺术家吴敏慧的感悟。

吴敏慧

       在日本近半个月的访学交流活动中,我们拜访了二十多所视觉艺术领域的机构,既有文艺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也有名列前茅的艺术教育学府,还有著名的美术馆和传统工艺的工作坊等。我们也有幸与日本一线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丰富的日程安排让我对日本的文化艺术政策、艺术团体发展情况及艺术传承与保护等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对日本视觉艺术有了总体的认识,也深深感受到日本对于艺术的重视。以下是我的感受和经验总结。

       传承与创新

       访学交流围绕着“传承与创新”这个主题展开,而日本的艺术发展正非常具象地描绘着一幅“传承与创新”的图景,主题与实际的紧密贴合让我们有充足的机会学习并借鉴日本视觉艺术领域的优秀经验。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安排,是前往GK设计集团的现场教学。GK设计集团的设计产品融合了对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思考,他们在国内外成立了研究团队,以开放的态度与客户围绕设计共同商讨。以GK设计集团1960年设计的龟甲万酱油瓶为例,设计人员对瓶口进行了超过百次的实验,并革新性地以玻璃瓶取代传统的陶瓷瓶。最终,反复的实验和对传统的突破使龟甲万酱油瓶成为GK设计集团的经典“代表作”。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思考着自身的文化特性,其文化具有一种区别于西方文化特征的内在张力。GK设计集团的成功之处,是其在谦虚借鉴西方的同时,不忘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定位。这也正是对“传承与创新”的一个现实写照,既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执着,同时也有拥抱新时代、不断求新求进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琢磨,精益求精。我认为,谈设计、谈艺术,谈的绝不仅仅是“外在美”,更是一种对内在精神与外在社会结合的全面性思考。

       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访学第一天我们参访了日本文化厅,适逢日本令和时代的来临,日本推行了新的“文化艺术推进基本计划”,即在原有的社会价值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新要求重新制定的文化艺术政策。该计划以强调日本特色为前提,力求让日本民众和外国旅客都能感受到日本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国家。

       我们也前往了日本文化厅资助的机构之一,即日本国立剧院进行现场教学。文化厅的资助为五年一次,在这五年间,剧院的具体工作不会受到任何干涉,五年资助期结束后,文化厅会检验其资助成效。这样长期的资助让机构能够设定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其中,资助的一个重要项目是针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培育计划。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感受到了日本社会给予艺术的尊重与支持,让艺术能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艺术的发展并不止于一场表演或一个展览,艺术家的投入、观众的培育、文化政策的支持等缺一不可。只有在各方长期的努力和帮助下,艺术才能遍地开花,实实在在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与科技并存

       在日本全息投影协会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全息投影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和发展,结合在teamLab数码艺术美术馆参观的展览“无界”,我对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一般人对于科技的认知,都倾向于认为其是理性的、冷漠的。但在“无界”展览中,观众在“没有边界”和“有限空间”内自由探索。展览使用了诸如流水、瀑布、花海等元素,加上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获得了沉浸式的体验。在展览中,我更深入地感受到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感受到艺术和科技之间的“硬边界”逐渐消失。我认为,如果在创作时注入人性的关怀和想象,科技同样可以呈现出直击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次访学,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访学团的成员都是来自澳门的视觉艺术工作者,有着不同的生活、工作轨迹。在访学期间,我们不仅在学术和工作方面彼此充分交流,也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了解了他人的思考方式和人生经验。个人经验的分享与关于日本文化的讨论相互交织,与我而言是一种既难得又宝贵的经历。艺术是融于生活的感知体现,是一种表达和沟通的工具。澳门五期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帮助我们在未来的艺术旅程中继续前行。

作者 | 澳门五期 吴敏慧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