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讲话两周年 | 民族一期李海魂: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创作谈
发布时间:2016-10-27 发布人: 李海魂 字号: A A A

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为响应总书记讲话精神,展现校友风采,我们设立了“纪念讲话两周年”专题,与大家共享由研修院校友创作的作品。以下为民族一期校友、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的作曲李海魂展开的创作谈:

新闻视频: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为临夏州建州六十周年大庆献礼

在戏剧创作方面大胆创新,把多种艺术元素的地方曲艺与文化糅合,这是对自我的挑战。作为我们临夏歌舞团精心编排的花儿剧《布楞沟的春天》的曲作者,在从序幕曲到尾声近40首曲子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争取既不脱离花儿的传统风格,又能跟上时代脉搏。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歌,在我的家乡临夏(解放前称河州,故也称为河州花儿)独具风格,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

因为花儿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具有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等特点。同时花儿演唱自由,即兴的唱词,又为百种之多的曲谱增色不少。其中的对唱和联唱,又是一大特色。

花儿曲调悠扬、高亢、奔放,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的临夏地区家喻户晓。

因此,如果要墨守成规,采取老套路作曲,那就达不到出彩的效果,更无惊艳之谈。唯有创新,才能让花儿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从而去俘获观众的心。而要想俘获观众、感动观众,首先要打动自己,感动自己。因此,就要深入群众生活,反复去听他们的唱曲、唱腔,以及唱词时的神态,体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隐藏的艺术感。

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更好更精准地掌握东乡族群众的唱腔,更精准地体现出《布楞沟的春天》的精髓,以及布楞沟村村民面对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心情。我多次深入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采风,与当地群众促膝长谈,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在村史馆感受村庄的变化。我从所有的这些变化中,从东乡族群众的言谈举止最细微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带给东乡族群众的精神变化,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变。

生活质量高了,群众在唱花儿时曲调也有细微的变化。我听他们唱,与他们一起唱,与群众打成一片,最终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后,经过反复揣摩剧本,再三推敲,我最终以花儿的基本调式,利用现代音乐的和声、节奏、渲染力等创作完成了整部剧的作曲,使原生态的花儿在剧中紧跟时代审美标准。

借鉴河州花儿、贤孝、平弦等多种艺术元素,尤其是东乡族群众爱听的民歌、小调,也是我创作《布楞沟的春天》的特色。我在对于东乡族小调拿捏不准不到位时,又跑到布楞沟村,向年长者请教,向花儿歌手请教,最终让每一句曲调都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程度。

测绘舞

杏花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生态的花儿、花儿剧让演员在排练时感到新鲜。现在的新潮节奏、新的旋律手法打破以往单一的形式,同时在表演形式、唱词、旋律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尤其是和声的揉入,在第一次彩排时让人耳目一新。

《布楞沟的春天》对剧本、音乐、舞美等进行了精益求精的修改,力求思想更加精深、表演更加精湛、设计更加精巧。无论在演出模式,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突破。而最主要的突破在音乐、语言和舞蹈方面,在音乐、语言上,将俗语转变为普通话,让原生态的花儿蜕变为通俗易懂的艺术;在舞蹈上,改变以往单一的民族特色舞蹈,将现代舞也融入剧中,飞扬的舞步让舞台变的绚丽多彩。而且舞蹈的综合性能使服装、布景、灯光、音响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此次参演阵容也是空前的,同时在场演员达到60多人,融合说、唱、舞等多种表现形式,以绚丽的灯光、LED大屏与3D投影相互配合,使全剧既保留着传统花儿剧的唱腔、语言,又融入了现代歌舞的元素,使广大观众能够听得懂、看明白。

擀毡舞

刺绣舞

《布楞沟的春天》将恢弘写意与精雕写实结合起来,把舞台与生活相结合,让东乡族元素融入道具,充分体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同时,《布楞沟的春天》也打破了旧有的庆典模式,既接地气又没有违背艺术规律,为今后花儿剧的创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 › 民族一期 李海魂


校友名片

李海魂,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一期校友,国家二级作曲,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副团长,临夏州音舞协会主席。创作保安族风格的歌曲《保安三庄的阿依沙》荣获“百首歌曲颂陇塬”银奖、第四届敦煌文艺奖;《黄河上的筏子客姑娘》获甘肃首届黄钟奖。2009年甘肃省新剧目调演获作曲、配器一等奖。器乐作品有古筝独奏《河州美》、琵琶叙事曲《纺丝娘》、竹笛独奏《送大哥》、钢琴与乐队《黃河恋情》等。曾作曲、指挥上演了5部大型花儿剧:《雾茫茫》《天使》《春暖》《迎舂花儿开》《布楞沟的春天》。

分享到: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民族一期陶元竹: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