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讲坛(四)
发布时间:2018-05-0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桂兆海:心中有大爱,佳作如花开

从事山水画创作,只有用自己真诚的生命撞击历史,才能听到回音;用自己的真诚的生命意识与大自然进行沟通、交流,苦苦探索,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不同于前人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在2012年7月以来,我十几次深入川藏四姑娘山和西藏写生。在西部高原长期写生创作。西部高原的静美,给了我超乎寻常的现实体验。渐渐地,有四个字可以表达我的感受:“静、净、敬、境”,后来我将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创作思路。

艺术需要感动。在写生与创作过程中,只有自己感动一百次,才有可能感动别人一次。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必须“板凳坐得十年冷”,要“求静、求真、求精”,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态,“心中有大爱,佳作如花开”。

丁志伟:相由心生

身处多元文化的当代,艺术跨界越来越多,传统和当代相互融合,深度和广度的精神表达越发真切。文艺工作者既是“技术人”,又是具有丰富艺术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在时代和人民面前,通过社会实践,我尝试将来源于生活的片段,抽离社会表象,用作品进入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之中,以我方寸间的作品,看世间万象、人间百态,通达大“相”。

杨昶:观·看

摄影本质是什么?我理解的摄影是观和看的艺术,观者思之,看者记之。作为一名有理念的摄影师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将所认知的世界装进一张(组)照片之中,而不仅仅是透过一张(组)照片向世人介绍这个世界。观者在画面中能够找到与自我认知相匹配、可识别的细节,会从中找到现实社会的文化符号,因此也会从中发散出更多无限制的解读和思考。看者需要走出去,走进生活中,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点滴故事,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建立成系统的结构。

谭立群:青涩的水彩——水彩的创作与实践

多年来,我尝试着以女性的思维方式和视觉角度运用水彩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画面的敏感与细腻,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希望把现实事物通过感觉、印象、记忆、联想来体现和表达内心的感情。除创作水彩画之外,还有实用的水彩插画作品,特别是现在绘本书、手绘书、图文书非常流行。水彩插画不仅“照亮文字”,还能突出主题的思想,更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传播正能量。

严志刚: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联,讲述有名有姓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摄影是一种工业时代复制时代的艺术,真实性是其原初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我的20余年摄影历程,从向经典致敬,到用人文情怀讲述人类故事,再到“照片就在哪儿,等着我们去拍而已”,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的寻道历程。摄影这一介质,必须深入生活、永远在现场,语言不炫技求质朴。摄影人应该将记录身边、记录时代为己任,讲述有名有姓中国普通人的故事。

孙峥:美好的魔术

魔术在当今的中国观众心里还未产生全面的,美好的认知。人们总是会通过一两个广为人知的魔术来评价魔术艺术本身。所以,我选择的做法是推广更全面的魔术认知。

其实,魔术是一种具有充沛表达能力的艺术形式,非常包容。小至一个生活细节,大至一个社会事件,一个人类理想,都可以变成魔术。魔术满足的是人们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最单纯的渴望,这是人类最本能的需求,所以它非常能够走入人心,也具备成为伟大艺术的基础。但实践时,需要先用作品说话,先让观众认为魔术是美好的,有趣的,从而去愿意更多的了解魔术。

李忠宝:浅谈魔术艺术与文化自信

中国魔术历史悠久,几乎一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壮大。从远古时期的“巫”到民间传说中的“仙”,大部分都是远古时代魔术师的先驱。历史上的中国魔术事实上一直非常兴旺,每个朝代的著名魔术师都是宫廷的座上客,直至清末,中国的魔术师走到西方仍然对世界魔术做出了巨大的影响和贡献,因此我们完全不必盲目认为魔术就是西方的好,要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的魔术艺术保持坚定的自信。发展至今,虽然当代魔术艺术的市场化还有待努力,但魔术艺术也在不断积蓄力量迎来再一次的复兴。

魔术艺术的传承和普及、魔术艺术如何与当代文化市场相结合,是我们当代魔术人无法回避的时代任务。既要保护魔术艺术的根本,又要让更多人了解从而喜爱魔术,需要我们发挥聪明才智来解决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

原创永远是文化艺术的第一生产力,而产生原创不但需要坚持、灵感,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国魔术工作者来说,这也是我们亟待补上的一课。从祖国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保持民族文化自信、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思考,非常重要。

李世刚:心怀大美,德行天下,文为中国,艺为世界

文艺的精髓可凝为一个“美”字。美的广度早已融入人类生活,指引着我们发现“源于生活”的美,创造“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深深根植于人心,与人心交汇而生“德”。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都在用“美”的形式表现“德”的价值。文艺的美可撞击内心深处,成就“心怀大美,德行天下”的世界未来。

在学习中,我深深感受到文艺的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国文艺也必将走出国门,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艺术兴国,美术强国”终将与“科技强国”同步!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摄影 | 教学科研处实习生  杨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