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八班课程预告:红旗渠实地创作课程模块
发布时间:2015-06-1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中国文联第八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简称“中青八班”)将于近期开班,课程安排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华美学精神、跨界融合与创新、创作趋势与方向、红旗渠实地创作等五个模块。

模块五:红旗渠实地创作课程模块

为促进跨领域交流,启发创作思路,将知识讲授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中青八班将安排实地创作课程,围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展示人民群众追梦、铸梦的生动形象。

 

中青八班将邀请新华社记者朱玉为学员做关于红旗渠历史、发展现状及红旗渠精神的辅导讲座,组织学员观看电视专题片《红旗渠传奇》,同时编印下发《红旗渠精神学习材料》。研修班将学员按领域分为四个创作小组,讨论创作计划;并组织学员赴中国美术馆观摩展现太行精神的“中国梦·太行魂”中国画作品展,从而为学员从不同侧面展现红旗渠精神,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提供借鉴和参考。经过前期充分准备,中青八班将组织学员赴红旗渠开展为期3天的创作实践。在研修班课程结束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还将举办学员作品主题展览。

 

拓展阅读

【红旗渠精神学习材料】

《旭日上采下的精神之虹——红旗渠畔半个世纪的故事》

(新华网,2011年6月7日);《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新华网,2011年10月16日);《红旗渠精神凝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新华网,2015年4月2日);《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写在红旗渠通水五十周年之际》(河南日报,2015年4月2日)等。

红旗渠精神

凝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新华网河南频道2015年4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罗辉、刘雅鸣、林嵬、张兴军、双瑞、宋晓东)

今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50周年纪念日。在通水后的半个世纪里,林州人民秉承“战太行”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续写出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篇章。如今,这个昔日穷困的“太行锅底”,已跃身为河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第三强,为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增添了更为鲜活的内涵。河南一些干部专家认为,红旗渠精神凝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其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值得深度挖掘、大力弘扬。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把一种精神大写在前进的路标上,这是林州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选择。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红旗渠精神在林州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艰难困苦的锤炼、市场经济的淬火、中国梦的激发,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任晓莉说,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艰难岁月完成了一项不可思议的工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这种精神不只存活于那个特殊年代里,不只存在于林州这个小小的地理单元中,而是贯通于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生生不息于全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里,蕴涵着迎接现实和未来的磅礴力量。

河南一些干部专家认为,靠着发扬红旗渠精神,林州实现了十年修渠、十年温饱、十年富裕的“三步走”,打开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门,正是当代中国的缩影;红旗渠精神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鲜活样本。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的凝聚力

河南日报副总编张光辉说,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前后建造10年,当时林县只有50万人,其中30万人参加了红旗渠的建造,这种巨大的动员力、凝聚力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联想到三峡、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高铁等重大工程,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在很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国际著名的财经专家纳波利奥尼在其《中国道路》一书中曾经讲到:“中国正在致力于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中国模式将对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修建红旗渠是我们党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从群众身上汲取不可思议能量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党领导人民筑梦圆梦的伟大创造,红旗渠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闪光的精神坐标。”

一些红旗渠建设史研究者还提出,修建红旗渠十年,也是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和发扬的十年。红旗渠工程总投资近亿元,在当时是个不小数目,但十年间,没有一个干部挪用工程资金,没发生过一起请客送礼。在通水后,工程指挥长马有金把自己的工具箱留作纪念,还交了三块钱,充分体现纯洁的信念。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郑中华说,发生在太行山的愚公移山虽然只是个神话,但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毅力和韧性。红旗渠精神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源于历史的深处,源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红旗渠精神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手干出来的。从引来“幸福水”到跨向晋冀豫区域性中心城市,林州人时刻没忘掉:闪闪发光的精神必须落在地上,实干才能给精神注入生命力。

任晓莉说,盘旋在太行山上这条大渠,诉说着坚守的必要,昭示着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至关重要的互为依存关系,呼唤着永远不会过时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不用任何语言,只要站在红旗渠畔,就能感受到刚健自强、生生不息,革故鼎新、创造进取的中国力量。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金瑞曾多次带学生参观红旗渠,从学生的泪光中她再次体会到红旗渠精神的励志价值。她说,当下年轻人中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很多正面的词汇和理念已经或正在从他们的视野和内心淡出,应该通过青年一代的实践活动,培育、提升、内化红旗渠精神。

2013年,话剧《红旗渠》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大奖”,对于话剧界的“小字辈”河南话剧院来说是难得殊荣。河南话剧院副院长李宏利说:“我是16岁那年刚考入省话剧院就去林州体验生活,人生第一个精神洗礼来自红旗渠,后来的30多年中,把从红旗渠获得的力量传递出去成为我自觉的使命。”

红旗渠精神与世界联通,是能够引发各国人民认同和共鸣的经典中国故事

在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并介绍了很多外国领导人前来参观。1974年,邓小平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带了十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影片,放映的第一部就是纪录片《红旗渠》。从那个时候开始,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

日本友人深谷克海自1976年至1995年,12次造访红旗渠。他说:“来中国不看红旗渠,就等于没来。”为了在日本宣传红旗渠精神,他先后自掏腰包300多万日元,设计编印了《红旗渠》画册并制作录像带,还曾采写《我爱林县红旗渠》的长篇文章,在日本许多报刊登载。

2014年,红旗渠干部学院承接了首个国外培训班——第八期越南司局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红旗渠让他们感到震憾。一位学员代表在留言薄上写到: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意识和行动中,林州人民坚定的信心使中共改革开放的路线在林州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在自然地理条件不便利的情况下,林州经济发展很迅速,社会政策很有效。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袁凯声说,红旗渠精神反映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的最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其中闪耀的坚韧、奋斗、牺牲、责任、承担、团结等都是超时代、超国界的,是人类共同情感,共同精神。

袁凯声说,我曾接触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官员,他们鼓励把近现代的文化遗存列入文化遗产,对于体现了人类某种文化或生存带有不可重复痕迹的东西都可列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入选就是一个范例。建议将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过程就是一个宣讲中国故事的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