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聘导师罗杨:恪守民族文化基因,无人应是旁观者
发布时间:2015-06-1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15日下午,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杨来到中青八班为学员授课。在一下午的时间里,他从民协的具体工作谈起,与学员们畅谈了民间文艺的保护、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意义等话题。

罗杨在授课中

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村落:遗失的美好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简单的话让多少文化工作者为之感慨满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日千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山乡巨变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罗杨告诉学员,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54.4%,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传统农业大国的形象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中国。但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失落了什么。

罗杨说,从今天早上8点,到下午3点,在华夏大地上,70个自然村已经消失了。北京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中,他们有各种各样电子设备,有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玩具,但他们没听过蝉鸣,没见过地平线,不认识北斗七星。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古村落、古民居大量的拆除改造,那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美丽村庄,正在慢慢的淡出一代人的记忆里。

罗杨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而硬发展没有道理。发展解决不了的正是发展带来的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牵动人心,但是客观上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观念性问题。从文化学者、专家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最大限度地保存与保护古村落就是在抢救我们的文化遗产。但是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民居的产权在自己手中,经济条件变好了,无论是从改善自身居住条件来看,还是从发展旅游、发展经济来说,拆了老宅建新房都无可厚非。罗杨感慨地说,发展与保护是一组永恒的矛盾,至今仍未找到一条合适的中间道路。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要难。

国之长短在民俗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的著作《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概念,用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大传统通过学校等正规途径传播,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大众开放;小传统非正式传播,向所有人开放。罗杨在授课中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叫“大匠无名”,流芳百世的《诗经》与《山海经》,璀璨绚烂的敦煌壁画等,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杰出典范。不仅如此,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里,在衣食住行的传统范式中,在薪火相传的寻常百姓家,民间文化更是通过言行垂范、耳濡目染,春风化雨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密码。

罗杨说,民间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国之长短在民俗。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八荣八耻,其实本质上都是对传统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三字经》到《百家姓》,传统伦理道德的底线和标杆就一直屹立在那里。如今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乱象丛生,与这种民间文化传承的失落不无关系。

恪守民族文化基因无人应是旁观者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向来是传统中国士人的君子之道,可如今,这份古老的中国雅致却面临着“大隐于市”的尴尬局面,散布在都市各个角落的星巴克取代了中国茶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在年轻人的眼中,喝茶是老人家才会做的事情。罗杨不无感叹的提到,在中国的某个南方城市,为了满足市场上对咖啡的需求,市领导决定“砍掉茶树种咖啡”,并指示“永不增加茶树种植面积”,此情此景令人唏嘘。无独有偶,在当下中国,年轻的一代开始庆祝起了西方的情人节,而不是我们传统的七夕节;比起泥人张,孩子们更熟悉和喜爱芭比娃娃。民间文化的稀释和散失势必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为此,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罗杨说,保护古村落,保护传统民间文艺和民间文化,就是恪守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能留下点什么,我们的下一代就还能拥有点什么。在这场保卫战中,无人应是旁观者。

(作者:研修院科研处 许文彬)

罗杨与中青八班学员在课后交流

导师简介

罗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著有《中国历代惯成自然帝王陵》,摄影集《中国古塔》,书法字帖《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