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中国艺术
发布时间:2017-04-20 发布人: 张阳丽 字号: A A A

4月18日上午,《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老师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中国艺术”为题,为我们做了一场专题讲座,通过对发生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三组艺术现象和具体作品的分析,找到其与全球化历史发展背景之间的关联,引导大家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理解和评述艺术现象,全面地分析艺术作品。

盛葳授课中

盛葳首先谈到了表现主义木刻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联,通过对欧洲德国表现主义的木刻(珂勒惠支的《织工反抗》)、中国抗战时期的木刻(胡一川的《到前线去》)以及美国的表现主义(兰德·沃德)三者作品进行比较,梳理出表现主义木刻全球实践的线索和特征。

随后,在“乡土中的革命与理想”这个部分,盛葳对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播种》和《拾穗者》进行了深层解析,详细介绍了作品背后的法律和社会现象,并与罗中立的《父亲》和美国贾瑞·梅切斯的作品进行对比,阐述了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解读不同国家、背景作品的方式。

课堂尾声,盛葳讲解了前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和罗马尼亚油画家博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油画训练班的情况,并且用对比的形式进一步说明现、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带来的变化。

策展人培训课程历来注重对艺术史的梳理,今天的课程也是艺术史研究的一部分,最后学员们还就如何在策展工作中体现艺术史的学术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授课现场

文 / 张阳丽   图 / 吴晓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