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六期·奇妙夜 | “在激流中前进”主题创作与主题性展览
发布时间:2022-08-2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8月5日晚,策展六期奇妙夜第19期在线上如期举办。主讲人策展六期二组成员、中国美术馆展览部馆员魏思明以《不负青山——中国美术馆藏建设美丽中国题材作品展》和《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为例,分享了中国美术馆的主题性风景画创作展览。

《不负青山——中国美术馆藏建设美丽中国题材作品展》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焦裕禄、杨善洲、王有德等一代代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的一系列垦荒、改造盐碱地、植树造林、治沙、建设水利工程的生动画面。展览中的经典美术作品,充分展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画卷中承载的一代代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

开荒生产 荒烟  纸本单色木刻 19.5cm×22.4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展览策展人通过梳理、研究和展示,将展览的学术性和主题性进行了有效结合。展览还特别梳理了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大事记,将年表以可互动的动态形式通过电子屏呈现在展厅里,增强了展览的可读性以及观众的参与感。

礼赞·大地系列之二  陈流  纸本水彩 110cm×150cm 2018年中国美术馆藏

据魏思明介绍,主题性美术创作是贯穿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一条主线。新中国成立以后,主题性风景画的创作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支重要脉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主题性风景画创作多表现社会主义大规模生产建设背景下劳动人民创造的新风景,潘天寿、傅抱石、何海霞、关山月等一批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画家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劳动生产的代表作品。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风景画从以表现劳动生产为主逐渐过渡到表现可持续发展,艺术家的创作角度从对山水的“改造”逐渐过渡到对风景的“还原”。而艺术家笔下还原的风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并不是纯粹的风景——如果说风景是一种图像,那么风景画则作为“图像的图像”,成为演进着的历史的表征。

魏思明认为,主题性风景画区别于其它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关键在于,风景是主体而不是背景,但赋予风景以意义的往往是非风景因素。当风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风景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成为其叙事性的来源。对此,魏思明以《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精品展》为例进行了说明。黄河题材的主题性风景创作根据不同年代有进一步的细分,当这些作品被系统化地梳理并呈现时,向观者奔涌而来的是一条翻腾着民族视觉记忆的线索。当黄河题材不断被表现,形成体系,主题性创作的历史性建构无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强化。

在激流中前进 杜键 油画

200×280cm 199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最后,魏思明用三个特点对这两个展览进行总结。一是以历史的宏观视角来把握主题创作的历史脉络,题材鲜明,逻辑清晰,叙事完整。二是作品以人民为中心。两个展览中精选出的作品,可以说是主题风景画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体现出人民的主体性,是人民创造了历史,是人民的劳动使生态建设越来越好。三是以形象思维讲好中国故事。两个展览的呈现方式都注重形象思维,采用生动可感的艺术形式,《不负青山》展览中将文献通过电子屏科技互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激流中前进》展览中,画作《黄河大合唱》和聂耳塑像以及《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被共同呈现在展厅中,艺术的感染力得到升华。

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 詹建俊、叶南 油画

280x435cm 332x285cm 280x435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分享结束后,学员们在微信群里展开了讨论。湖北省国画院教学培训部主任童建刚说:“主题性展览不一定必须是高、大、全的,在切合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找到主题的内生逻辑,小而精,更聚焦,更能系统地进行梳理,让观众沉浸式观展,这样的展览更有深度。”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保管组组长岳小艺说:“感谢魏老师的分享,主题性展览往往需要宏大叙事和对精神内核的强有力呈现,对题材的梳理、解读和创作有很高的要求,从展厅的设计、作品的表达到音乐的渲染等,浑然一体,这种整体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震撼人心的。”

图文  | 策展六期二组 魏思明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刘怀彦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