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微信日志:舞蹈艺术需要艺术家真情投入
发布时间:2016-07-05 发布人: 民族二班3组学员 字号: A A A

2016年7月2日,我们民族二班的全体学员有幸聆听了原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苏自红《民族舞蹈创作如何保持民族特质和独立品格》的讲座。


【导师授课】

苏自红说,中华民族舞蹈是个庞大的系统,作为中华舞蹈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民族舞蹈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节奏,需要保持民族特质和独立品格。同时舞蹈是智慧、传统和功力的集中表现,创作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优秀民族舞蹈,除了不盲目照搬西方舞蹈编舞的技法,更重要的还是需要真情投入。

苏自红是一位来自云南楚雄的回族姑娘,她和藏族舞蹈家色尕是舞坛上的一对编导夫妻,她爱她的丈夫、也爱丈夫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和那里的山山水水……由于多次进藏返乡,她对藏族同胞的生活起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节日习俗、风土人情等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和了然于胸的体验。在和藏民族相处中,她深深感受到这个民族对待世界、对待朋友、对待生命时所散发出的那种纯朴而浓烈的人性之美。她用心对待这个民族,这个民族也用真情对待她。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自红听到了藏族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青藏高原什么都缺,但不缺精神”,也听到了他们在歌中这样唱道:“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这些无不让这位藏族媳妇感受到这个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的民族不畏艰难的气魄与豁达宽广的胸襟。

正是由于她付出真情和潜心创作,苏自红才在艺术上取得今日的成就。

——民族二班3组学员邹野


【学员感悟】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不仅有专业上的造诣,而且要熟悉所从事的各类民族文化。如:生话、情感、意识、性格、信仰、语言、禁忌等等,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臆断轻易地为民族文艺划出等号。总之,一定要怀着真、善、美的终极情怀去洞察和反映民族文艺的魅力。

——民族二班3组学员喻德华

今天有幸听了原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苏自红的课,真是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苏自红介绍她的作品“牛背摇篮”“红河谷·序”“高原”“废墟上的赞歌”“玉树不会忘记你”“天唱”“佤山火”“水乡”等,我了解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创作一定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细细地去观察它。只有细腻的围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才可以创作完美的作品,不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情感去表达真实的生活素材。

——民族二班3组学员王志刚

听取了苏自红的《民族舞蹈创作如何保持民族特质和独立品格》的讲座,感触良多。西藏歌舞,古往今来,浩如烟海。当代西藏歌舞,实际是一个在时间上相对“传统”而言的人为概念。正如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传统的持续一样,当代西藏歌舞在不断变化翻新的同时,必然保持着一种意义深长的民族“原型”特征,这是需要编导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积淀。而基于编者自身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与情感才是孕育它的真正母体,它具有强烈的民族社会属性。创作与接受的过程,是复杂而又微妙的“把水变酒”的过程。在创造中让我们豁然开朗的,也许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个动态;左右我们创作心绪的,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个新突破。将心放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一颗负责的心态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

——民族二班3组学员巴达

通过今天学习的课程,我知道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多么的可贵。苏老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编创过程中的经验与我们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深感在今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挖掘本土元素的根脉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让自己创作作品时灵感源源不断。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有着民族情感表达。在表演的过程中,与主人公们一块喜悦、一块忧伤、一起分享自己所倾注的情感。

——民族二班3组学员旦增

苏自红的课程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在对于以后民族舞蹈的编排上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为我们传授了一些对我很有帮助的知识:舞蹈编排从动律上从韵律上情感上需要注重的东西,方能呈现出民族形态的风格特征。我会在以后民族舞蹈的编排上更加的具有准确性,抓住各自的特点,这对我以后的舞蹈创作有很多的启发。比如舞蹈动作不能离开本民族的生活,不能乱结合其他舞蹈动作等,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风格。要创作好一个民族的舞蹈作品要深入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这个民族的舞蹈。

——民族二班3组学员嘎珍


听了苏老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她给我们讲,作为民族舞蹈的编导,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历史、民族的风俗信仰等;其次还要积累丰厚的民族生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编舞者要有情有意等。再次,编导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将舞蹈表现形式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最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民族二班3组学员张红梅

 

作者:民族二班3组全体学员

摄影:民族二班学员扎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