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谈中国电影发展
发布时间:2015-01-1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月12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15铸梦行动·杭州——全媒体时代的网络影视剧创作与营销”主题活动开幕。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为大家作第一堂专题讲座,他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谈了对当前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思考。以下为讲座内容摘要: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第一次突破100亿,2013年达到了217.7亿,仅仅三年时间就突破了200亿,到2014年, 仅仅花一年时间就逼近了300亿。可以看到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电影银幕数到2014年3月底是达到了2万块,每天仍以平均10至15块的速度增加,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但从人口规模来看,4亿美国人他们的银幕数是4万块,而我国有13亿人口,应该说中国电影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前景也非常好。

在大家都非常重视电影产业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有很多隐忧,我们每年的电影产量,基本稳定在600至700部之间。每年走向市场能跟观众见面的影片,可能是这个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还不到,也就是200部左右,更多的电影干什么去了?有些基本是颗粒无收。

看一部电影,是一个观众自发地从自己家门走出来,到电影院去买票,这是现金交易。在消费人民币的同时也消费他的时间,这就是电影的“两个消费”。现在有“两个消费”能力的除了80后、90后之外,70后有一部分群体,60后、50后很少。所以投放到市场的电影,基本上是瞄准有“两个消费”能力的群体。如果是他们不认可、不喜欢的电影,结果可能就会不好。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这个话确实是醍醐灌顶。怎么样处理好市场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总书记这句话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思考。

市场对电影制作机构提出了一个“底线式”的要求,你准备投多少,你准备拍个什么样的电影,你准备请谁来,多种商业元素都要去考虑,这多多少少的适应了我们的市场规律,但是也多多少少地违背了我们的艺术创作规律。

10到18岁这段时间,留在我们脑子里的记忆最深的除了老师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读书的道理之外,更多的是一些影像记忆。

任何事情强调过度了,可能就会麻烦,把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到至高无上的时候,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但是把娱乐功能强化得如此之高,一切都是为了它,那恐怕问题也就来了。

我们的艺术作品拍出来,是要影响人的精神的,人们精神愉悦了,就会主动地来消费。只把它作为商品,是绝对不可行的,但是只把它看成作品,孤芳自赏,爱看不看,那也是绝对不行的。

互联网对于电影的影响,从电影的创作到制作到最后的营销、传输,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已经和正在并且是势必更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电影业。

新媒体时代,很多人逐渐地从普通的观众成为一个成熟的观众,甚至是成为一个跟银幕上的创作人员一样的创作者。面临这样的观众群,电影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准,包括操控能力都亟待加强。

(内容来自讲座摘录,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