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感言 | 内蒙古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乌兰:梦启梦铸鲁艺情
发布时间:2018-05-0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鲁艺八十载,其情难断了。未踏上这片黄土地前,“延安”二字早已在我心中回荡了千遍万遍,可踏上之时却依然心绪难平。相较其他来此膜拜学习的同行,除了神往,我对延安、对鲁艺又有着别样的情愫。

该如何溯源这段缘分呢?首当其冲的应是自己正在创作的话剧《大刀进行曲》,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做了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后,就更想和延安有零距离接触。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热土,才能孕育出一大批鼓舞人心的作品,为后世所记载呢?就如《大刀进行曲》的作者麦新始终冲在第一线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从上海懵懂的愤青到延安后逐步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实力的音乐斗士。他和冼星海、吕骥等人一起于抗战时期在鲁艺工作生活,之后又奔赴开鲁,奔赴蒙古高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战场上。每每排演到此高潮处,我都有所动容,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从蒙古高原来,到黄土高原去,我重游当年麦新走过的路,从空间到心理建构起与他相类的情境,感同身受理解了他的不容易,他身处民族危亡之际心系大众而不顾个人安危,为当时风雨飘摇的国家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必正是因为与麦新有关、与我相关的种种,而今初到延安,首见鲁艺却丝毫不感到陌生,反而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这里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叫我如何不爱戴她。为人民呐喊的麦新最终从人民手中接过大刀,是信任,也是传承;在鲁艺挥洒的战士还流传着动人事迹,是铭记,也是希望。而我也接过麦新的大刀,接来革命先烈递来的旗帜,向组织报到。

乌兰

作为部队文工团的一员,我深知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对在烽火岁月中,前人用文艺作品作精神武装的举动更是钦佩不已。革命先辈靠革命乐观主义的力量相互支撑着度过艰难处境,扎根人民、服务时代的原则使优秀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风靡神州。集结号一吹,我们如当年那些从全国各地云集至此的文艺工作者一样,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鲁艺这座圣殿,为人民的疾苦发声,为民族的复兴振臂。

穿上花袄、转动纺车,投入到劳动大众的队伍;走出窑洞、走向田野,创作代表人民心声的作品,衣食住行都全方位多角度地模拟了那个热血年代的模样,让我感同身受。忘不了短短几日与同学们相处的细节,不管新朋友还是旧相识,都如延安的春风和煦暖人;不管在满档行程中空隙排练,还是课余探讨日常创作中的问题所在,都促进了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忘不了研修院的老师辛苦授课,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从历史到现今,理论中蕴含着鲁艺人对艺术的执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娓娓道来,启发颇大。忘不了在路遥故居雨中的文艺演出是一群非科班出身文艺工作者的用心出品,因为热爱,因为敬业,感染了在场所有人。老乡们更是无一中途离场,他们眼底的干净、笑脸的质朴也让我心头一热,更加卖力演绎本已熟悉的《你来唱啊我来跳》,让我觉得不论哪一次学习都比不上这次体会来得真切、感情来得热烈。

当心目中的延安和实际接触的延安渐渐重合为一致时,我有些开悟,为何偏偏是这里?是延安?是鲁艺成为了新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延安大学的梁向阳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一段话或许能为我解惑:延安自古以来大气、包容、豪放、融合、深厚,什么样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都可以生根发芽。这茫茫黄土高原的腹地是起点,也像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所说的,通过这次活动,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中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学员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努力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反映时代气息的经典艺术作品。而我们还一直在路上,从五湖四海到延安来寻根,再去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开枝散叶,把握鲁艺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学养、涵养和修养。

感恩从报名、被录取到实实在在地站到梁家河、杨家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能让我有这样的机会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能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感谢这厚德载物的黄土地上可爱的人们,期待还能有机会故地重游,回首光辉历程,描绘壮丽蓝图。骄傲现今我在鲁艺、在延安留下些许足迹,之后愿能有“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也能让鲁艺以我为荣。

这声珍重最终还是要道出送你我,启梦时铸梦时都是你,我的鲁艺!

作者 | 乌兰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杨宗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