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铸梦成果报道 | 许蕊:情景杂技《彩陶情——顶坛》
发布时间:2018-12-12 发布人: 字号: A A A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文明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甘肃彩陶文化就是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我院“2017携手铸梦”扶持项目——情景杂技《彩陶情——顶坛》就取材于甘肃彩陶文化。该项目由中青六期校友许蕊申报发起,由我院两位特聘导师——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原战旗文工团团长李西宁,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团团长张红担任辅导专家,用杂技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彩陶文化的历史故事。作品公演后获得各方好评。

项目概况

       情景杂技《彩陶情——顶坛》是为了促进甘肃杂技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杂技艺术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次创新实践。作品在秉承中国传统杂技单项节目《顶坛》“抛”、“转”、“滚”、“传”、“翻”、“接”等技巧的同时,将道具革新、技巧解构、重组并创新,综合哑剧、舞蹈、音乐和戏剧艺术,融合古典民族舞蹈,以中华民族古老乐器——陶埙演奏的乐曲为渲染,体现出浓郁的本土文化,大幅度地提升了单人杂技节目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人类生产、生活的智慧与情趣,彰显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此外,这个作品小巧精致、机动灵活,能应对各种演出场地,适应演出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创演后获得了多方认可及好评。

创作心得

许蕊(中)在演出中

      许蕊:“如何让一个杂技节目在不失本体特征,又能讲中国故事,让观众感觉亲近和愉悦,增强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以达到新时代对文艺作品的要求”,这是我一直思考、学习、探索、实践的目标。

      《彩陶情——顶坛》的创演让我体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准确地赋予杂技文化内涵,补足杂技叙事的短板,是提高杂技艺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重要方式。要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更高标准,在保持杂技的主体地位时,还需要借助音乐、哑剧、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实现跨界融合。

       杂技作品的情节设置应尽量避开复杂的戏剧矛盾和一波三折的结构方式。将杂技技艺寓于特定情景,使杂技技巧不断融于新的表演环境,增添新的意蕴,完成新元素的艺术转换,来丰富观众的情景体验和审美体验。此外,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团队的鼎力协作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杂技作品创作也必须一丝不苟,牢记“细节决定成败”的警示,方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且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导师评价

李西宁(左)与许蕊(右)在专家辅导会上交流

        “看到杂技《彩陶情——顶坛》节目,印象极为深刻。短短几分钟单场杂技节目能够如此成功的诠释出地域风情、人文情怀、民间技艺和艺术传承。这样的作品难得一见。”   

——张红

        “该节目对中国传统杂技节目的传承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传统杂技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新的尝试。”

——李西宁

社会反响

       2017年9月,在蓬莱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暨中国杂技创新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该节目利用本土文化融合传统杂技节目,创意新颖、结合巧妙、富有内涵,通过杂技艺术传播甘肃彩陶文化,是杂技创作的一个方向。”该节目作为大赛注重本土文化元素的亮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报道。

      《彩陶情——顶坛》先后入选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决赛,受邀参加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马戏节并荣获优秀节目奖,跟随国际马戏节执委会赴澳门参加由马戏节执委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的“珠澳一家亲”惠民演出活动。作品还参加了“迎接新时代,共祝中国梦”、2018年“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暨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等主题的“送欢乐下基层”公益演出,为丰富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到一处、每场演出均得到了观众高度的喜爱与称赞。

校友名片

       许蕊,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甘肃省杂技团办公室主任兼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甘肃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政协兰州市七里河区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第五届德艺双馨演员荣誉称号。主演作品《飞天造型》《敦煌梦幻》《敦煌神女》,编导作品《幻手神彩》《彩陶情——顶坛》等多次获得全国杂技比赛大奖,撰写论文两次获得中国杂技金菊奖理论奖铜奖。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