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铸梦成果报道 | 陈礼忠:寿山石雕刻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8-12-1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携手铸梦”扶持项目——“寿山石雕刻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由我院德艺双馨四期校友陈礼忠申报,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齐头并进。该项目由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担任项目辅导专家。

项目概况

       福州作为中国寿山石文化之都,流传着“世界石,福州工”的美誉,在薪火相传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一环。本项目立足于丰厚的传统寿山石雕艺术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不断赋予寿山石雕刻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在坚守优秀传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当今的社会生活和市场需求进行艺术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将寿山石石雕技艺传承,加深学生对传统寿山石石雕技艺内涵的理解,增长学识、开阔眼界、提高技艺,培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该项目经过一年实施,完成了表现“中国传统24节气”每个时节的寿山石雕系列作品,共24件,很好地通过艺术作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陈礼忠寿山石艺术传承展”,展出了该项目培养的9个学生的作品及“中国传统24节气”浮雕。展览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靳之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邱运华,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章团等对此次传承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紫袍玉带石  15x2x9cm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紫袍玉带石 15x2x9cm

创作心得

       陈礼忠: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重视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寿山石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是技艺范畴,而是一个文化的综合载体,带有很明显的文人审美趣味。通过“相石”了解石料的特质,在尊重石料特征的基础上将人的审美意识融入其中,使寿山石艺术具有敬天地,尊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内涵。

       由于材料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寿山石雕创作者坚持“石无贵贱”的理念,通过采用普通石材,甚至引进外石,探索一条新的创作发展路径。但这需要对寿山石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对外来石充分研究,才能走好这条路。真正的艺术经典,并不是以其材料的质地或者稀缺程度而被世人认可。当下工艺技术极大发展,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才是决定作品价值的关键。这就要求工艺美术从业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对于向学生传授技艺和传承寿山石雕文化,传统的传习和学院教学方法各有利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找到了将两种教学方法结合、互补互助的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评价

       罗杨:二十四节气寿山石雕作品巧妙地契合了中央提出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有关要求。创作者以开阔的思维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通过传统的寿山石雕展现于观众面前,使被联合国列入非遗名录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以凝固的形式使人可见可摸可读,匠心独到。

苑利(右一)与陈礼忠(左二)在项目辅导会上交流

       苑利:通过巧色这种色彩对比强烈的手法,通过将中国古代诗词、谚语、歌谣、典故、习俗入画的形式,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对于创作者打通诗画的界限,让画入诗、诗入画的做法,应该予以肯定。

校友名片

       陈礼忠,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德艺双馨四期校友,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常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人才,中国文联“山花奖”获得者,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师从冯久和大师。擅刻寿山石的花卉、禽鸟、动物,尤其精于鹰与荷叶的雕刻。其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多件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出版有《中国寿山石与雕刻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卷》等十多部著作。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段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