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铸梦感言 | 赵松涛:守正创新的当代诠释
发布时间:2019-04-1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我是一个既幸运又幸福的人,因为我把我的爱好,干成了职业,熬成了事业,将来还要成就丰功伟业。

                                                                                          ——赵松涛自述

上海松涛说唱艺术推广交流中心主任   赵松涛

       作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的校友,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学习本身就是非常快乐的事情,研修院又总能以最高质量的课程安排,来给学员留下美好的学习体验。

       每次参加学习班,都能和新朋友相识,和老朋友相聚。本次泉州行依然如此,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富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泉州。

会场认真听课记录

       围绕如何很好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边学习边思考,边交流边感悟。我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久远,之唯美,之至真至善,是不争的事实。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发展,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即是机遇,更是责任,这也是摆在面前的时代课题。守正创新,守的是正,创的是新。

学习南音四宝

       守,是坚守。像军人守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能够真正做到这个“守”的,对自己的专业和行业,一定是痴迷的、执着的,疯狂的爱着的。而且,还要有很好的学习和继承。只有在这两个层面之上,才能真的“守”,才能守得住。

       正,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宝贵价值。世界上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足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因为她充满着真善美,符合人性追求,适合生活应用,延续文化基因。

       创,是创作、创造、创立。我觉得“创”字放在这里,应该是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实现。学习专业技法,在“守”之前就解决了。这个“学”的范围,包括时代特征、时代需要、地域特征、生活需要等方面。只有学习和了解了这些方面,结合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艺术技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备生命力,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新,是尊重艺术规律、适应时代需要、适合艺术发展、满足人民需求的新思维、新理念、新形势、新内容,甚至是新技法、新程式。

       我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如下三个层面:

       工作目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

       工作方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检验标准:文化传统,回归生活。

编辑/图片 | 教学科研处 宋保成、杨梓桐(实习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