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携手铸梦项目 | 叶莹:《遗迹·现场》美术、微视频艺术项目——传薪者与众生相
发布时间:2019-07-2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19携手铸梦于今年1月启动,3月中旬经专家评审,确定资助扶持项目15个,4月下旬在京举办资助协议签订仪式。为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携手铸梦工程”自2016启动以来,对入选项目除资金支持之外,还为每个项目量身配备由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和业内专家组成的智囊团,进行多次面对面、多对一以及全程跟踪的辅导,开展项目管理、财务知识专题培训,以帮助校友充分借助扶持打造文艺精品。继今年4月在京举办的首场专家辅导会之后,8月中旬,2019携手铸梦扶持项目将迎来中期审核和第二场专家辅导。那么,目前各个项目进展如何?请看入选校友发来的前方报道。

 

       《遗迹·现场》美术、微视频艺术项目以中国石窟为主题,旨在记录古老石窟在今天与当代文化、地域特色、人文环境之间所发生的互动关系。古老的存在在当代历经诸多世相:破坏、保护、修复、开发、旅游等等,反映着时代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内涵。

 

 叶莹(前排右二)在专家辅导会现场

       今年4月,项目荣幸入选了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携手铸梦”计划。在研修院为大家专门准备的项目辅导会上,得到了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郐振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李传真、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老师的指导。他们对项目的多元化呈现表示肯定,认为项目从主题到形式都很有意义,同时也对项目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例如在那么多的石窟群中如何找到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来贯穿项目等问题。

敦煌采风

 

安岳采风

       项目以采风写生为主线,现已走过敦煌、克孜尔、安岳、大足、广元、乐山等地。前两者为西域石窟,后几者为西南石窟,特点各异。与其他以石窟为创作主题的作品不同,对于石窟本身的临摹记录并不是本项目侧重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石窟与当代人的关系之上。“关系”二字表明她是一个互动的多元体,因此,项目成果也将通过绘画、微视频两部分呈现。

岩画作品《丝路传薪》,尺寸为213cm×180cm

 

作品局部


叶莹在创作中

       目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是我以敦煌、克孜尔石窟为背景,创作的巨幅岩彩作品《丝路传薪》,记录丝路上的石窟修复者、传薪者。作品将通过四川省选送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评选。

       项目微视频已经拍摄完成了一部分,还将继续拍摄编辑。视频名为《佛相·众生相》,主题聚焦于巴蜀的西南石窟群。作为中国石窟最后的辉煌,巴蜀石窟开凿时期较晚,具有很强的世俗化、烟火气特点,是佛教人性化、世俗化、生活化的代表。巴蜀人的生活气息将北方的正襟危坐演化成翘脚观音,袒胸露背(安岳石窟)。正如今日石窟周围的现实世界、芸芸众生,有人种地,有人收割,有人乘凉,有人叫卖……有人说:“佛像的双眼之所以‘微闭’,是因为她的眼里有众生与世界,所以才会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慈悲的印象”,而视频将透过镜头,把这些古老佛像眼中的众生相记录下来。

       校友名片

       叶莹,画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现就职于四川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大展,其中作品《一眼千年》获中国美协主办“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入会资格;作品《新风绿语》获中国美协主办“古蜀文脉 墨韵天府”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论文获四川省文联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优秀作品奖。研究成果多次在《美术》、《中国书法》、《荣宝斋》、《美术报》、《中国画》、《西泠艺丛》、《西泠印社》、《四川美术》、《书法报》、《中国文化报》等发表。

图片来源 | 叶莹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