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 | 回忆经典作品,启迪今日创作
发布时间:2022-05-2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开栏语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此后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始终闪耀着真理的智慧和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适逢《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开设“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栏,重温讲话精神,赓续红色文脉,凝聚奋进力量。

80年前的五月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如一盏明灯为新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气象焕然一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忆经典作品,启迪今日创作。

       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创作的文艺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鲁艺”时期的歌剧《白毛女》剧照

歌剧《白毛女》剧本

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虚拟表演手法,布景用代表性的大道具加平面景,不设门窗,便可与虚拟的表演手法相吻合。对于我国戏曲的表演程式,只学它节奏强烈、带舞蹈性的特点。由此可见,剧本组的创作思想进一步体现出《白毛女》来自于人民的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后,又高于生活的意愿和服务于人民的目的。作为此剧创作者之一的贺敬之表示,如果演的是群众熟悉的事,“那群众是我们的先生,是最高级的鉴赏者,最权威的批评家”,《白毛女》的创作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冼星海在窑洞里临窗的小炕桌上创作《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按照当年延安文艺界所开展的关于民族形式艺术创作问题讨论的观点,冼星海采用合理借鉴吸取欧美古典音乐体裁形式和创作技巧,充分利用具有中国民族神韵和风格特点的旋律音调,以简洁凝练的和声和巧妙多变的织体营造多声听觉音响效果,乐队因陋就简地就地取材,兼容中西乐器并多用打击乐器,将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有机地统一于音乐作品之中。

       秧歌剧《兄妹开荒》

王大化、李波表演秧歌剧《兄妹开荒》

这台著名的秧歌剧是1943年由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王大化、李波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秧歌剧《兄妹开荒》,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根据表现新的群众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发展。这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反映了新的社会生活,发展了民间传统的秧歌。这部作品对秧歌运动的开展,对秧歌剧和后来的新歌剧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 歌剧剧本 《兄妹开荒》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新秧歌剧,是用老百姓喜欢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群众喜闻乐见。每当演出锣鼓响起,老百姓就会奔走相告:“‘鲁艺’家的来了!”毛泽东在看了《兄妹开荒》后很高兴,称赞他们:“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版画

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想要创作油画或者国画都面各种绘画材料不足的难题。唯独版画可以就地取材,延安地区盛产梨树,自己动手砍几块梨木板再配上几把木刻刀,便能随时随地自画自刻,小小的刻板不仅方便携带和运输,同时也便于印刷。黑白木刻色彩对比强烈,语言简明生动,非常适合叙事性内容的呈现,也利于群众理解画上的情节。《讲话》发表后,表现人民群众形象和根据地生产生活的作品逐渐增加,延安地区的版画创作也迎来了一次创造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开始深入群众,关注群众的劳动生活和根据地的新政策。这些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主题创作成为当时延安重要的宣传力量。

夏风《小八路》1942年

主角是一群生活在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他们踢毽子、打保龄球,玩得不亦乐乎。

邹雅《扭秧歌》1943年

整体画风质朴自然,劳动人民火热的生产热情和革命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望《延安居民讨论选举》1944年

古今中外美术史证明:任何一位伟大的画家的成功,并没有什么秘方或捷径,其共同的规律,就是来自生活,特别是深入生活。必须从人民群众的生活斗争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否则难以创作出人民普遍关心的、喜闻乐见的佳作。——张望

马达《推磨》1945年

是马达在20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代表作,这和他此前的作品相比,摆脱了外国木刻的影响,充满了中国气派的个人风格。

古元《人桥》1948年

我一直以《讲话》作为自己从事艺术活动的指南,贯彻在我的创作和教学工作中,并且随着年龄和实践经验的增长,更加认识到它的正确和伟大。我深信,它将永放光芒。——古元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央视网、中国美术报等

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

编发|文艺研修院 王雨琳、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