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热点盘点
发布时间:2023-01-0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22年对文化行业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光辉前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定信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更好地凝聚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一、新时代文艺十年和文化自信
  2022年,以热播剧目《我们这十年》等为代表,运用文艺形式展现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成为一个新的创作现象。十年来,新时代文艺工作秉承80年前延安鲁艺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发展遵循,做出了“我国文化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的重大判断,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今年是国家重要文艺奖项评选集中之年,以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旅部“文华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评选为代表,影视、戏剧、文学、美术等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佳作,文化文艺工作展现出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当前,依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底气,承担民族伟大复兴的壮志使命,中国文艺已经呈现出由文化自省、文化自信到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自觉转型。创新永无止境。新起点新征程,有待广大文艺工作者持续奔赴,努力在攀登艺术高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二、现实题材新表达
  2022年,以电视剧《人世间》、电影《奇迹·笨小孩》等为代表,现实题材创作在创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方面取得重要实践成果。这些作品以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为背景,把镜头对准大时代下普通个体的生活和命运,在人间烟火和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呈现温暖积极向上的底色,很好地映射了疫情持续刺激之下社会心理症候和普遍情绪需要。应该说,这类创作实践打开了新时代语境下现实题材创作的新思路,反映了创作者努力创新的艺术追求、用心用情面向社会和人生的文化自觉。未来现实题材进一步纵深延展,必须在艺术真实前提下讲好故事,同时承载好时代价值理念、体现社会关注热点、满足普遍情感需求,这是现实题材经受主流舆论、市场及观众检验的正道和大道。
  三、冰墩墩助推文创热
  冰墩墩自2019年9月正式发布,在冬奥会开幕后一夜之间人气爆棚,冰墩墩“抖雪”“卡门”表情包传遍各大新媒体平台,微博话题“冰墩墩”阅读量超48亿,各大冬奥特许商店销售一空,仅冰墩墩毛绒玩具总销售量就超过550万只。冰墩墩成为文创顶流,一方面离不开冬奥开幕浓郁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系列营销手段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背后是近年伴随博物馆热带动出现的文创消费热。数据显示,我国文创产品相关企业数量由2015年1357家增长到目前超过1万家,几年时间翻了近4番。从杯子、本子、帆布袋子到网红雪糕、考古盲盒、玩偶摆件,可以说,文创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进一步提质升级、推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是下一步文创产品开发需要解决的发展瓶颈。从冰墩墩现象看,一个文创产品要想“出圈”,除了在产品设计上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提取好的文化元素以外,还必须积极把握社会时事热点,善于在借势借力上做好文章。
  四、“青绿”掀起东方美学旋风
  2022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首演后亮相春节晚会,成为舞台艺术领域又一部现象级作品。全国巡演200场以来所到之处受到热捧,在全国掀起了致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东方美学的“青绿”旋风。基于作品打造的青绿IP及其衍生产品开发,也在演出产业链条的拓展延伸方面实现了高级进阶和超越,引发业界关注。《只此青绿》的“出圈”,究其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温润了观众的心田,剧中“‘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立意升华,令所有观众为之动容。当前,在主流媒体《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和短视频平台书画、传统工艺、非遗等类别内容共同推流激荡下,中国传统文化热方兴未艾,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是文艺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五、疫情背景下的新挑战
  2022年疫情给文化行业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12月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为行业早日走出疫情阴霾,早日回归常态化发展注入了希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行业恢复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特别是受三年疫情持续影响,当前,我国文化行业发展整体形势相较于2020年疫情之前,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给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从消费端来看,疫情加速推动指尖消费和宅经济消费习惯养成。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交友、购物、娱乐等多种生活需要。人们线下文化消费意愿下降,再加上短期内疫情抑制作用依然存在,观众对线下文化消费的品质要求将会更高。从生产端来看,疫情影响特别是行业前期积累的经营压力仍在缓慢释放。短期内经营投资决策处于观望期,文化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端快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尚需时日。从整体社会环境层面来看,需求收缩、预期转弱难免对文化行业产生挤压效应。总的来看,文化行业发展的整体社会关联度增强,文化消费向个别头部产品集中的态势将更为凸显,市场总体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内外部面临的压力增加。面对新形势,只有聚焦专业优质内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推动文化消费品质升级,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立于潮头。
  六、文化数字化持续推进
  2022年,以文化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超高清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继续深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实现数字赋能增效成为发展共识和行动自觉。随着沉浸感和在场感的技术开发应用不断成熟,数字创意产业活力将得到激发。具体来看,2022年文化数字化在新场景、新传播、新产品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一是线上演唱会迸发十足火力。一年来,崔健、周杰伦、罗大佑、刘德华、孙燕姿、五月天、后街男孩等众多知名歌手线上演唱会轮番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观看量少则4000万人次以上,多则达3.5亿人次。经过疫情以来不断实践探索,线上演唱会发挥顶流利器作用,积极探索冠名赞助、广告门票以及线上虚拟权益和线下周边产品等商业运营模式,以定制化的数字虚拟特效,打造富于临场感、沉浸感的音娱体验,国内音乐演出项目线上业态已进入常态化发展。二是“有文化的直播”赋能行业转型。新东方董宇辉主打“有文化的直播”,直播带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世间》等文学作品,一天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相当于数十个线下实体书店销售额,成功助力新东方转型发展。舞剧《醒·狮》推出1元直播,340万人次观看,项目打法上的巨大成功推动该剧取得自2018年首演以来从未有过的“破圈”传播效果,其后广州2场线下演出开票不久随即售罄。面对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网络原住民”,对传统行业来说,线上已经成为与他们建立有机联系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手段,谁拥抱它并善于运用它,谁就拥有了未来。三是数字藏品不断升温。2021年元宇宙概念炙手可热,2022年风口吹向了NFT数字藏品(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作为一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场景运用,数字藏品是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一种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国外NFT是一种可以通过加密货币进行交易的数字资产不同,国内数字藏品监管层面明确不得开展投机炒作,不得以虚拟货币计价结算。目前,国内发行的数字藏品以各种文博文创类数字藏品为主,发行价格低的为几十元不等、高的超过百元,通常关联一定会员特有权益。2022年8月,腾讯平台宣布停售数字藏品,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孙晖在谈到停售原因时指出,数字藏品方向目前存在一定金融风险,性价比不高,但底层区块链技术会持续研发和应用。国内数字藏品未来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
  七、文化新个体经济兴起
  2022年,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类、在线文娱类、体育健身类以及田园休闲康养类视频在各短视频平台持续保持关注热度。从“丑出圈”的文旅局局长,到“有文化的直播”,当前我国线上电商包括直播,在经过初期增长之后,已经进入到文化赋能未来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包括上游互联网平台和网络主播、下游电商和线下活动等在内,直播带货、平台打赏等内容经济新形态新模式正在形成,积极带动了广大群众灵活就业。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目前网络表演(直播)行业规模1844.42亿,相关行业直播账号1.41亿个。随着政府部门加强支持和引导、平台积极履行监管责任、从业者加强行业自律,一幅以文塑网、以网彰文,共同编织新个体经济的美好图景正在壮大形成。
  八、国际交流共享全球文化成果

  《阿凡达2》国内定档的消息甫一发布就引发广泛关注,截至12月29日票房已超8亿元,疫情之下给亟待提振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此外今年英国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俄版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等先后首演,也同样引发业界关注。总的来看,2022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虽然受到很大影响,但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从未停止。不论是北京、上海等地以高清放映新现场方式推出的国外多部舞蹈影像作品,还是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798艺术区推出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江户绮想曲——浮世绘大展”“遇见毕加索:天才的激情与永恒”等展览,都取得不错反响,客观反映了当前国人渴望共享全球文化成果、自信开展国际文化对话交流的热切愿望。对标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文化地标,我们的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缺的不是光鲜亮丽的城市一流建筑设施,缺的是老百姓实质可参与的文化内容,以及由之体现出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乃至国家形象。当前,面对国家扩大内需的总体战略,面对后疫情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必须推进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发展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推动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