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一期导师王璜生为“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致前言
发布时间:2015-10-1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2015年10月15日,“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双年展由ALAC策展一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顾问,策展一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担任艺术总监。

展览将于11月29日结束。此处分享王璜生为展览所致的前言。

展览海报

200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首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上,我的专题发言中特别谈到“亚洲的边界与主体性”问题。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知识范畴里,亚洲的地缘概念与主体政治意识,总处在模糊多样,同时自卑与自大的双重性之中。“亚洲”的版图和边界究竟是怎样生成的?谁来划定的?在我们亚洲人的认识中“亚洲”又是怎样的形态和疆域?亚洲中的所谓“大”国又以什么样的立场和心态来描述一个亚洲的?

亚洲一方面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西方和欧美,无论“西方”还是“欧美”,还是地缘、文化、思想、殖民、经济等的概念,更突出的是“政治”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之象征。因此,“亚洲”的概念与身份是怎样“被定义”的,又怎样被显得无所适从的庞杂和尴尬;此外,“亚洲”本身原发多元而又交叉因果的文明和历史,以及丰富而个性突出的民族与群落文化,构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宗教观、民俗观等,而这样丰富庞杂的多元性却被揉进了一个因自大而自卑、因自卑而自大的因果之网中。我们身处于亚洲之中,我们能自我认识到我们的多少问题?或认识到我们认识的多少问题?这也许就是我们策展团队提出“陌生的亚洲”主题的出发点。

展览现场

以一个国际摄影双年展来提出和回应“陌生的亚洲”这样的思考及诘问,是否赋予了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摄影”过于沉重的负累,及我们欣赏摄影艺术的视觉与思想的负担。但是,我们认为,恰恰是“摄影”这样一种具有社会人文及现实记录的承担,和艺术家个人表现立场的艺术方式,可能更直接而敏感地记录和表达我们的所观所思,可能提供一种观察和思考亚洲现实的视觉呈现。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自2013年创办以来,得到了社会及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应。“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以“主题展:陌生的亚洲”、“收藏展1:关于中国的照片·来自CAFAM的摄影收藏”、“收藏展2: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摄影书展:中西摄影出版的相遇”、“摄影双年展论坛:亚洲的智慧”、“对话亚洲”系列讲座等,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北京798艺术区、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等空间呈现和持续展开,而同期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摄影策展人论坛”(Oracle Photo)、“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展览、“北京国际摄影周”(PhotoBeijing)等活动,大家一起共同推动中国与国际摄影界、文化界的对话及交流,形成了2015年度中国摄影的新亮点和新高度!

感谢来自国际和国内策展人组成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展团队付出地辛勤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感谢所有参展的摄影艺术家!感谢众多合作的机构和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包括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深深感谢大家!

 

Farzana Hossen(孟加拉)《挥之不去的伤痕》

Gohar Dashti(伊朗)《无题》 2013年

顾文甲(中国)《盲区》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