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聘导师冯骥才:活化保护历史遗产 传统名录宜接新方
发布时间:2015-09-1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近日,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探寻位于蚌埠龙子湖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并出席了“散落传统民居的抢救与保护座谈会。会上,冯骥才以古民居博览园为例,谈论了古民居保护目前面临的困境和他对古民居保护的新思考。

冯骥才在座谈会上发言

传统村落光有名录保护还不够

2000年,中国共有371万个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自然村只剩下263万个。这意味着,我国10年间失去了90万个村落,每年消失了9万个,每天消减80到100个村落。面对传统村落的不断消减,在冯骥才等人的多方建议和努力下,国家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于2012年组建专家委员会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与认定,冯骥才任委员会主任。从此,一个个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通过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方式受到国家重点保护。

“光有名录保护是不够的。”冯骥才在座谈会上指出,传统村落保护目前还有两大问题尚需解决,一是目前受到保护的传统村落与原本血脉相连的周边村落割断了历史关系,成了一个孤立保护村而非古村落生态保护区;二是一些地方村落遗留的戏台、祠堂、古井等缺乏保护。

冯骥才考察蚌埠古民居博览园

“古村落是活态的,古民居是活化的”

冯骥才特别强调,历史遗产保护要活化。“我国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持活态,比如传统村落也要保持活态,传统村落如果空巢了,传统村落也就死了,所以我们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保持活态,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要活化,不能关上门。我们还要让当代人进去感受,让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和历史交融,在现代摩登的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亲近历史,走进历史。所以,古民居与古村落不一样,古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是活态的,古民居必须是活化的,不能让它空着。”

古民居保护要结合新方式

在调研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古民居修复仓库过程中,冯骥才看到一位工匠正在用娴熟的传统技艺修复一条破损横梁上的雕花时说:“古民居的保护有上千种方法,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种保护方法。”

关于散落的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冯骥才提议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模式,如位于瑞典斯的斯堪森户外民俗博物馆、荷兰的桑斯安斯风车村,丹麦奥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馆等。“我昨天在全国政协委员马国湘建设的古民居博览园内,看到他抢救收藏的民居感到震惊。博览园将散落四方、无人理睬甚至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精心修缮、集中保护,既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又能供人欣赏传统和认识历史,这就是采用露天博物馆的方式来集中保护。”

在保护方法上,冯骥才介绍了意大利整旧如旧、奥地利老城翻新的方式和理念,推荐希腊古建开发的“外观如旧、内部翻新”做法,提出中国传统民居的主体架构和营造法式不应更改,但内部宜活宜居功能应当符合现代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显现历史与现在之间的联系与传承。因此,冯骥才倡导要把传统的名录保护与新方式相互结合,以达到“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的保护效果。

来源:京华网

导师简介

冯骥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花的勇气》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作品《挑山工》《珍珠鸟》等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