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聘导师罗怀臻:剧本创作是戏曲焕发新生命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5-08-2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7月29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最近这些戏曲界发生的大事件,引起整个文化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院特聘导师罗怀臻围绕戏曲剧本创作主题,畅谈了自己对国务院戏曲政策的体会与感想。

国务院出台的戏曲政策中,明确提出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乃是抓住了戏曲艺术繁荣的根本,抓住了戏曲艺术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其对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积极意义,至少包含3个方面。

其一,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有利于产生杰出的戏曲作家。

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戏曲文学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任何一个戏剧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都会产生一批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优秀剧作家,而他们和他们的剧本创作与作品,正是一个戏剧时代的有力证明。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戏曲剧本创作和戏曲剧本创作人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实用主义用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戏曲剧本创作队伍的瓦解和戏曲剧本创作人才的流失。缺少优秀作家参与的戏曲剧本创作是平庸的创作,平庸的戏曲剧本不可能产生优秀的戏曲舞台演出,而没有文学精神支撑的平庸演出不可能真实生动地传达时代精神,也不可能真正受到人民欢迎。为此,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推动优秀戏曲编剧人才的产生,必将有利于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有助于催生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杰出剧作家。

其二,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有利于戏曲表演艺术的提高。

限于古代的科技水平,我们无法看到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但是仅从戏曲史料的记载来看,元明清时代的戏曲作家身边往往都活跃着一批杰出的戏曲演员。戏曲剧本创作与戏曲表演艺术之间显示出积极的互存互动关系。众所周知,京剧“四大名旦”身边都有熟悉他们和长期引导他们并且为他们度身定制演出剧本的著名戏曲编剧家;吴祖光与新凤霞、王冠亚与严凤英、陈新章与常香玉等甚至于台上是剧本和表演的合作者,台下是相知相爱的夫妻伴。

从左至右: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下,中国戏曲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当代戏曲作家为戏曲表演艺术画廊贡献了一批富有精神内涵和时代美感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尚长荣《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沈铁梅《金子》中的“金子”......这些优秀戏曲演员在戏曲表演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无不依赖于优秀戏曲作家所创作的优秀戏曲剧本以及剧本中所提供的生动艺术形象。

《曹操与杨修》剧照

其三,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

清代戏曲作家李渔曾经说过:“时势迁移,人心非旧”,因而“一代有一代之传奇”。中国戏曲之所以传承至今,历久弥新,就在于戏曲艺术本身不仅仅是一门供人观赏的表演技艺,而是于观赏之中感受到戏曲艺术所传达出的深厚人文内涵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含量,感受到戏曲艺术所传递出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民众意志以及艺术审美的趣味追求。

回溯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戏曲作为一门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盛于民间的大众艺术,其所表达的情感立场始终是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当戏曲出现式微、发生危机的时刻,戏曲人首先要检视自己,检视自己所从事的戏曲艺术本身是否仍然保持着与时代精神的同步,是否仍然代表并传达着人民群众的立场、情感与意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田汉创作了京剧《白蛇传》、吴祖光创作了评剧《小二黑结婚》等等,八九十年代魏明伦创作了川剧《巴山秀才》、郭启宏创作了昆剧《南唐轶事》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代表着不同时期戏曲文学高峰的优秀作家和优秀剧本,才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及时而准确地承载起了与之相应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进而为戏曲艺术的时代进步留下了值得骄傲的鲜明足迹与宝贵财富。

来源:中国文化报

导师简介

罗怀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指导。作品曾多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中国电视剧戏曲飞天奖、金鹰奖、文化部戏剧文华奖等。代表作品: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昆剧《班昭》;京剧《西施归越》、《宝莲灯》;川剧《李亚仙》;琼剧《下南洋》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