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一期导师陈小波:用相机去拍摄身边最爱的人
陈小波,策展一期导师、新华社领衔编辑、策展人。5月26日,陈小波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视觉艺术策展人(2015)研修班”学员讲授了“我们要给西方看怎样一个中国”一课。
在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策展经验后,陈小波老师生动详实地阐明了如何从事对外报道,怎样挑选有质量的图片进入展览,策展人该做什么事情,策展人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并梳理出一名优秀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策展人应当具备以下七个特质:他必须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是对中国文化与传统有很深感情的人;是有影像资源并能把这些资源去伪存真的人;是真正能够读懂图片的人;是了解国际影像语言的人;是有通识、有常识的人;是人品好、人缘好,同时能独立思考的人。
此处分享陈小波老师为《中国摄影报》撰写的一篇小文。
陈小波(右一)授课
陈小波(左一)与策展一期学员交流
2013年连州摄影国际年展,大门策展的《摄影师和他们的孩子们》被称为“一个温暖的展览”、“一个良善的展览”。朱宪民、王玉文、贺延光、鲍昆、安哥、张新民、王庆松、陈小波们拿出给自家孩子拍摄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摄影者自己压箱底的、一般不示人的图片。
策展语中写道:“......当回顾对拥有相机最初的渴望时,我们发现回到那记录的原点,就是我们用相机收藏自己的生活记忆,用相机去拍摄身边最爱的人们,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真诚。在这里所有的批评家、媒体人、摄影师都放下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了父亲或者母亲,这时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每天来看这个展览的人很多,人们细细地看着每一幅图片。认识这些摄影家的观者都会心笑了:它让人看到这些硬骨头们的软心肠;原以为铁板一块的生活里也有如此暖意。
《摄影师和他们的孩子们》展览现场
肯定在很多摄影者心里,都搁置着美好的安排,都有一份美好清单:我一定要为我的妈妈整理完她所有的照片,我一定要为我的儿女留下完整的成长记录......
但是这份清单总是被推迟,被搁置。摄影者的行囊总在那儿立着,总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自己立马出发。直到有一天发现:父母突然老了,孩子突然长大了......而美好清单上的事都因为种种理由一件都没干。后悔地真想唱那支歌啊:“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
这段话放在摄影者这里似乎永不过时:人和人比什么?不是冲击力,而是控制力;不是钢度,而是软度;不是强盛,而是谦卑;不是热闹,而是宁静;不是一时成功,而是平衡之道。软下来、慢下来、低下头来。好东西的概念之一,就是那些能让你变得慢下来的事物。
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曾几何时,我似乎很害怕那些无用的东西,很害怕自己变的没用。疲惫、累、被动、无趣、外在。其实没有人规定我必须做有用的事。后来我去做那些看上去没用、与自己内心亲近的事情时,反倒会积极和温暖。于是我相信: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2013年连州摄影国际年展展览现场
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国外摄影师将自己的家庭、朋友作为拍摄对象,记录最亲近的人的生活片段。很多人把它作为私人拍摄项目进行持久拍摄。
很多时候,气息比题材重要,邮票大小的故乡比远方更值得珍惜。对那些善于发现的摄影者,一切都应该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家;亲爱的命运,亲爱的故事;亲爱的英雄,亲爱的孩子,亲爱的一缕光,亲爱的一棵草......
法国人蒙田有句话:人类的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帕斯卡尔有一句台词: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德波顿告诉我们,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小区甚至是自己的卧室也是可以旅行的;梅伊斯特写过《卧室夜游》得到了尼采的激赏:那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淡无奇,使自己成为沃土......
我们在探索摄影的本体,从关注心灵来寻找摄影的多种可能性。我们深知:个人的、家庭的生活图像也会构成特殊的历史。
一个摄影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拍、不好好拍,那么,他就是跑到再远的地方,又能拍出什么好照片来呢?
文/陈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