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 | 陈履生:书画摄影兼鉴藏 本立道生自融通(下)
发布时间:2018-03-1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陈履生是美术理论界专家,也是书画名家,摄影行家,走过世界三百多个博物馆,拍下了大量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景;同时他还是一位收藏大家,独特的关注点和品位让他在常州建立起油灯博物馆,讴歌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品格……近日,陈履生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专访。

谈青年人学习:

既融会贯通又务本坚持

在美术理论、书画摄影乃至展览策划上皆有大成的陈履生,屡屡被人们问到是如何做到的,他自己最看重哪一方面的才华?

陈履生表示,这些是无法割裂的。“我要是不学习美术史,就不可能把握从元代王冕以来画梅花的一个历史发展,无法突破古人陈陈相因的构图。我的摄影作品格调跟别人不同,也是因为我把绘画的构图方式运用到摄影当中来,博物馆摄影系列主要起因于我在做博物馆研究过程当中,关注到其建筑空间中的光影关系,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意义,并通过摄影作品呈现出来。融会贯通非常重要”

扬中三茅港写生,1979年

同时,陈履生强调年轻艺术家要了解艺术之本为何,只有立定了方向,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源,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务本才能发自内心地对艺术产生信仰。有很多艺术家对艺术缺乏敬畏之心,才会不断复制自我,或者停滞不前,譬如一辈子画牡丹,自称‘牡丹王’,却不能将牡丹的多样性表现出来。艺术的本真其实要不断地寻找变化,要在否定自我的过程当中来树立自我。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画家画了一辈子画都没有入门,就是他不知道本在哪里。艺术家要经常吾日三省吾身,看看脚下的路有没有走歪了。”

陈履生还表示,年轻艺术家在务本和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之上还需要做到坚持不懈。这方面,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78年陈履生参加高考时,最想学的是绘画,但当时油画专业只招收6人,虽然他在工厂里画过劳动模范,但连石膏像都没接触过;又考虑过考国画专业,也只招6人,最后他报考了招生人数多达19个人的染织专业。但他并不想毕业后到染织厂里面做设计。由于他古文功底很好,就自学起了美术史,也深得一位老师的赏识,经常给他“开小灶”。大学毕业时,本来他可以留校做工艺美术史方面的研究。“但做工艺美术史也不是我喜欢的,所以我又报考了中国美术史专业研究生,成为南京艺术学院历史上的首个中国美术史研究生。当然,今天的年轻人和我们相比,要更耐得住寂寞,有所坚持。能够坚持下来的,不管从事哪一行业,经过三四十年的积淀,都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谈油灯博物馆:

收藏和研究皆趣味横生

常州除了有陈履生美术馆,还有一座油灯博物馆,是从陈履生所收藏的4000多件油灯文物中,挑选出一千多件作为常规陈列的博物馆。油灯博物馆系统地展示了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油灯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的多样性。

陈履生说,他喜欢收藏是上世纪80年代受到老师的影响,但因为当时囊中羞涩,只能从很便宜的油灯文物开始。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中国的油灯文化独特而丰厚。“在人类文明发展史里,油灯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其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品格,一直被人们看成是高尚品格的象征。灯最能激发诗兴,也最能挑起情思。中国历代文人被油灯所触动,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西汉时刘歆、冯商都写过《灯赋》,魏晋时庾信、江淹有《灯赋》,谢眺则写了《咏灯诗》,唐代韩愈则有《短灯檠歌》等,这些都取材于油灯而寓有深意,其他名人佳句更不计其数。”

汉代陶质西王母十三头油灯,油灯博物馆藏。

陈履生表示,他将争取在一两年内建一个新的博物馆——煤油灯博物馆。因为煤油和煤油灯的出现,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油灯文化,具有很强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因为煤油灯属于舶来品,陈履生的收藏触角更是伸向了世界各地。

“2017年底我在巴黎获得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找到了煤油灯的近亲阿尔干灯。此前我并没有见过阿尔干灯的实物,只是查到相关资料图片,知道阿尔干灯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可调节灯芯的灯。但由于阿尔干灯是烧植物油的,不会像煤油一样顺着灯芯往上走,所以储油罐必须高于灯头,这样阿尔干灯就比煤油灯要复杂许多。因此煤油出现以后,阿尔干灯很快就消失了。那天正好我找到了一个大型的落地煤油灯,拆下来后等负责包装的师傅过来,我就先到对面的店里看看,结果就发现了这对阿尔干灯,真是意外惊喜。”

陈履生在油灯博物馆展厅

除了阿尔干灯,陈履生还买到了红灯罩的煤油灯。“小时候家里开照相馆,因为感光问题,灯罩必须用红纸,红纸经常被烤焦。这一次我又买到了一个,太有纪念意义了。”他还用一张张照片展示了1.6米高落地煤油灯的拆卸过程,说:“拆的过程很费劲,要装回去估计得用一天时间,不将拆卸过程拍下来,怕是更难办。你看,这些问题深究起来,是不是都挺有意思的。”

的确,看他他神采飞扬的样子,很难不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也很难会感到时光漠漠催人老,你只会觉得原来这个世界趣味多多,太值得探索。


导师简介


陈履生,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先后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国画研修院、中国美术馆工作,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30余年来潜心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并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出版著作(包括编著)50余种,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建有私人博物馆“油灯博物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