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吴为山:到马克思的故乡塑像
发布时间:2018-05-1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由我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马克思雕塑屹立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CCTV《文化十分》栏目记者专访吴为山,听他讲述创作马克思雕像的故事。

吴为山创作的马克思雕像

“马克思应该是行走着的,而不是坐在神坛上”

从构思到创作,吴为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2016年初,在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采风时,吴为山萌生了打破传统、塑造一座行进中的马克思雕像的想法。他决定要做一个马克思行进中的姿态,有别于一般的站像和坐像,也有别于一般举手势的政治家雕像,而是着力刻画和表现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马克思。

吴为山在创作中

这座“行进中的马克思”,身穿大衣,手持一本厚书。有人问吴为山这本书是不是《资本论》,吴为山说,这是一本饱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我觉得塑造马克思是带着一种认识,一种理解,并没有把马克思放在高高的神坛上。马克思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他强调了世界的发展,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他的思想和理念随着今天社会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前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中国手法体现文化自信

目前世界上已有的马克思画像和雕塑主要采取静态的站姿或坐姿来表现马克思沉思的瞬间。而这尊雕塑中,吴为山运用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手法,刻画出一个手执书卷、阔步前行、目光深邃的马克思,并用五边形的底座,展现出马克思一生辗转欧洲各国追求理想的艰难历程。

吴为山既吸收了西方的现实主义进行写实,又融汇了中国的艺术手法来创作。这里面有中国书法的精神,有中国写意绘画的精神,也有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方式,还饱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吴为山在创作中

创作过程中,吴为山借鉴了云和水,大地与山峦的意象,使得马克思的雕像有一种历史的高深和厚重感。吴为山回忆:“在马克思的背后,在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体现着云水翻腾,体现着高山峭壁,体现着一种雄魂的美,也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哲学的思辨和世界的情怀,这些都表达了我创作过程当中的一种心境。”这种情感介入也引发了吴为山在创作马克思雕像时的思考,如何使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如何体现中国社会实践的意义。

零下十度的高寒之下室外创作

吴为山的雕塑得到了德国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德国电视台和相关电影的制片人邀请吴为山做采访。按道理说,这个雕塑已经完成,但吴为山却开始思考,在室内创作的雕塑,如果放在室外去,是否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

吴为山在室外寒冷天气下创作(中央电视台)

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驱使着吴为山继续完善雕像。2017年12月,吴为山将已经送到山西准备开始浇铸的铜像再度运回北京,进行最后的细节修改。他把雕塑立在一个宽阔的小广场上,那时正是北京最冷的时候,在室外零下10度的环境中,吴为山从清晨一直工作到下午,重新塑造他认为雕像不完美的地方。吴为山说:“在创作马克思雕像期间,我没有哪一天的工作是低于十多个小时的。”在生活、工作和创作中,吴为山也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塑造马克思雕像的过程,凝聚着我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探索,这个过程中我在艺术上也向前跨了一大步。”

来源 | CCTV《文化十分》

编辑 | 国内研修处 刘怀彦、实习生周楚楚

导师名片

吴为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艺术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英国皇家“攀格林奖”、首届中华艺文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获得者。作品遍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永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及欧美重要博物馆。代表作品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老子》《孔子》《睡童》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