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特聘导师陈小波担任执行策展的“影像见证四十年——全国摄影大展”8月30日在京开幕 
发布时间:2018-08-3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8月30日,由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担任执行策展的“影像见证四十年——全国摄影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展览以摄影的独特视角形象地再现了人民群众生活衣食居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中彰显我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陈小波在策展笔记里写到:作为一个脑子里装了三四百万幅图片的编辑,我知道四十年来,中国摄影者没有缺席;我更知道:好照片藏在哪里。

我开始了“扫荡式”的寻找。四百幅照片,我给每个摄影者发微信,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发微信。好在我性格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耐烦”。

选择照片,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三个标准:一,写满历史痕迹;二,诗性;三,情感力量。如果还有其他标准,我希望这次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影像,陌生化的影像。

我会选择这样的照片:中国老百姓独特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延续与传承;中国人独有的精神状态;画面信息量大、有发展变化的痕迹;会在时间和历史中说话的照片。

我不会选这样的图片:过于贫穷、边缘;过于欢乐、做作;极端事件 ……

我会选择那些朴素无华、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画面,有细节的画面,不选那些简单、粗糙、大广角、所谓视觉冲击、不具专业水准的照片。太简单和太费解的照片也一直在舍弃。一张照片如果和大的时代没有关联,只有好的影像也不会选择。

选取切切实实的中国人的生活瞬间,国家变革脉络仍能清晰的得以展现。我希望通过中国人生存的状态来折射当代中国社会的沿革与变迁。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中国摄影有很多人在记录有意义的东西。需要有一种新的识别的系统,让很多人进入这个系统里面来。

感谢影像见证四十年这个展览,给了我一个梳理中国纪录摄影的机会。

据悉,“影像见证四十年——全国摄影大展”将持续展出至9月12日。

部分参展作品

1978年4月,陕西省岐县山五丈原乡诸葛庙庙会。起个大早,梳妆打扮,扶老携幼,赶驴拉车……赶庙会,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狂欢节,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李少童 摄

1980年,北京八大处公园里的时髦女青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蛤蟆镜、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因改革开放焕发的春天气息。   王文澜 摄

1983年1月,赶上这天真不赖,洗衣机拉回家。1874年,人类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但在100多年以后,洗衣机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家庭。    王文扬 摄

197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冬景。寒冷冬日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骑车上班。那个年代,私家车还很少。人们出行以自行车、公共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翁乃强 摄

1997年,北京街头的彩票开奖现场,四川来京务工人员伍富贞家3岁的孩子幸运中得一辆轿车。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开型彩票风靡一时,在“意外之财”的诱惑下,人人都想一试手气,开奖现场人山人海。1987年至2017年,我国累计销售彩票约3.2万亿元。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彩票市场。   胡金喜 摄

1991年7月2日,在山东平邑县的一条公路上,一群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抓着拉草袋的拖拉机前行。自行车是当时农村青年金贵的交通工具,他们把心爱的自行车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才好看……锃亮的车子飞快驶过,留下一路“叮铃铃”的脆响,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钱捍 摄

1989年冬至1990年春,西藏那曲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雪灾,很多牧民被冻伤、患上雪盲症。这是那曲地区人民医院院长扎西(左)给灾民治疗。    土登 摄

1987年4月,四川省平武县,一群白马藏族乡村少年在放学路上结伴而行。白马人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部分语言与藏语相通,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划属“白马藏族”,目前约有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主要从事农牧业、狩猎、采药等。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对白马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陈小波 摄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导师简介

陈小波,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典藏”执行主编,“新华影廊”首席策展人,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及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图片主编及讲述人,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著作有:《中国摄影家》丛书(十本)、《他们为什么要摄影》(纪实卷、新闻卷)、《摄影,感受中国》(英文)、《影观达茂》丛书(八本)。为国内外艺术节策展百余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