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特聘导师叶小钢:完善我国美育育人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2019-03-1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我院特聘导师叶小钢在政协会议期间,围绕美育育人评价机制建言献策。

叶小钢

       美育评价是我国美育教育体系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在遵循美育规律、建构科学美育育人评价机制方面,还存在需要探讨并予以完善的空间。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前教育体系对美育渗透认知不足。

       中华传统美育中,清人俞正燮说,“凡检三代以上书,乐之外无所谓学”。先秦三代的美育将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原始儒家教育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新时代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就把美育或艺术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对待,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则成为学生美育素质评价的基本方式。然而,“五育”之中唯“美”主情,情感、情趣、情操等是构成人自觉、愉悦、持续行为的心理基础,其他“四育”如果缺少肯定性情感的支撑,其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美育融入其他“四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样,对这一部分进行科学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当前美育评价机制存在逻辑不周延问题。

       美育评价应包括对教师、学生、内容、方法以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对教师而言,“师者,人之模范也”,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因此,全学科美育教育离不开具有美育素养的教师队伍。

       从教育本体来看,审美教育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心态、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其内在的逻辑是:直观(感知)——联觉——想象——感悟——经验,从而在丰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心态与判断力。所以,要想学生有全面的审美素养,必要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而目前分科的艺术教育,如何体现出审美素养的全面性?如果能体现,又是以什么依据作为参考?显然,这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如何对融合性美育学科进行科学评价。

       抛开现在教育中的学科思维,我们探讨两点:

       第一是人的道德心。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得出结论:人的道德建立在同情人之上。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可见,同情心是培养道德公民的基础要素,而审美教育恰是培养同情心的重要手段。古人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同情心的真实写照。《礼记》载:“礼由外作,乐由中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都是礼乐并施,舍弃了乐教,也就舍弃了美育,这样难以培养出君子般的人才。今天的道德教育假如没有美育相持,也难以培养出知行合一的道德公民。

       第二是人的创造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识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造。这一点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等科学家已经反复提醒。在审美教育中,审美想象不可缺失,因此,美育也是培养人的想象力或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认可这两点,试问,美育是不是应该在“德”“智”两育中进行渗透?这种渗透教育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以完善之?

       基于此,我提出完善我国美育育人评价机制,具体建议有如下四点:

       一、设立重大攻关课题,深入研究并建构学生综合(大)审美素养评价体系。

       二、加强全学科教师的审美素质培养,把审美素养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三、将美育渗透到“德智体劳”四育之中,并把美育作为其学科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四、注重生态美育,把校园打造成美育大课堂,把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纳入教育评价体系。

来源 | 中国艺术报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谭映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