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 | 宋宝珍:《茶馆》为什么长“火”不衰?
发布时间:2019-03-2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再度公演话剧《茶馆》。《茶馆》的每一次舞台亮相都会成为文化热点。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宋宝珍撰文评论为何《茶馆》长“火”不衰。现摘选文章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茶馆》海报

       由老舍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是一部久演不衰的话剧。《茶馆》为什么这么火?它又给了我们哪些艺术启示?笔者就此问题请教濮存昕、任鸣、谢玺璋等人,他们的回答大体一致:经典之作、深刻内涵、表演魅力、老观众的怀旧之情、新观众的追星之举,诸多因素,让《茶馆》成为当下的文化热点。

       《茶馆》是真正配得上“经典”之谓的话剧,也是新中国产生的了不起的杰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说,“老能演,老有人看,几代人常演不衰的才是经典,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导演要活在作品里,作品要活在时间里。”濮存昕说,“《茶馆》之所以拿得住观众,就在于它的戏剧内涵之中饱含着敬天爱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茶馆》之所以是经典,首先是因为老舍以超凡的文学才华创造了一流的文学剧本。《茶馆》透过一个北京大茶馆的历史变迁和掌柜王利发的命运,以及穿梭于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和旧社会的黑暗。茶馆不仅是一个环境,而且是一个象征,正如老舍自己所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先生与人艺演职人员探讨《茶馆》剧本(前排右一为焦菊隐,右二为老舍)

       提到《茶馆》,不能不谈到它的总导演焦菊隐。若是没有他的艺术能量,这部戏不可能如此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若是没有于是之等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也不会创造出中国话剧史上这样的舞台艺术奇迹。《茶馆》中的所有人物,他们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都并非生活中的自然形态,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是表现力更强、更有韵味、更具美感的艺术创造。新一代演员演出的《茶馆》也不负众望,走向成功。濮存昕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代《茶馆》的演员所演出的场次,已经接近前辈艺术家演出的总量了,我们现在也有了一定的艺术自信和舞台经验。演员演戏,观众是凭着直觉被带入剧情,在剧场里,我们一直是在与观众共同创造。”

1999年后版本的主演:濮存昕、梁冠华、杨立新(从左到右)

       当然,《茶馆》演出市场的火热,也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影视剧的影响有关。老观众进剧场,是带着怀旧的心理,《茶馆》里的故事和人物他们已经熟悉,但是仍然有期待,有回味,这就是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青年观众没看过《茶馆》,充满好奇,追求一种新鲜感和追星的乐趣。

       谈到《茶馆》不竭的艺术生命力,以及观众对它的推崇,北京人艺院刊编辑孟姗姗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茶馆》一票难求,充分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戏剧欣赏方面,观众从演什么看什么的‘不挑食’阶段,已经过渡到了追求物有所值,追求品质、品位的阶段了。”这一方面显示了《茶馆》的独特而持续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广大戏剧工作者要不断努力,创造出更多“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戏剧。

       导师简介

       宋宝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学术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世界艺术史·戏剧卷》《中国话剧史》《心镜情境》《暮合幕开》《洪深传》《田汉评传》《走回梦境——澳门戏剧》《中国戏剧论辩》《台湾戏剧概况》《澳门戏剧史稿》《香港话剧史稿》《中国百年话剧史述》等。

内容来源 | 中国文艺评论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