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 | 罗杨书法纵横谈:枕边最好放本帖
发布时间:2020-08-1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浸淫书法数十年,对读帖感悟颇深。近日他根据自身书法学习的心得体会,撰文与大家分享读帖的重要性。

       古人说读书要利用"三上",即所谓枕上、马上、厕上的时间。此理也适用于学习书法。写书法要掌握精华就必须要读帖,认真读,有空就读,睡前也读。要把帖读到骨子里就必须要熏陶,“熏”就是要用时间和下功夫,念兹在兹;“陶”就是要沉溺其中,所谓物我两忘,进入到一种定境、一种功态,达到一种深度而浑然不觉。

罗杨书法作品

       我们这代人在那个正好应该读书的年龄却赶上了文化荒芜的时代,对古人碑帖法书墨迹的向往常常处于渴慕之中,所幸我家里是搞文物的,父亲还留有几本古帖,但只也能是藏着不敢示人,我也只能偷偷地翻翻,每次翻阅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快乐和惬意,甚至多少有点儿神秘和神圣的感觉。如果能拿到一本喜欢的好帖时,那种兴奋、喜悦往往无以言说,分分秒秒之中你既想尽快读一遍,更想能够有机会临写一遍,想一口气把它熟稔于心,把每个点画都记在脑子里。

       只有经历过那个无帖可读的年代,你才能体会到,能有一本帖拿在自己的手中,可以尽情的、慢慢的、反复的品咂回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后来社会开放了,我就把自己喜欢的几本帖放在了枕边,每天必翻一下。“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工作或创作了一天,枕边的这本帖,可以成为创作和阅读的最大延续,读着这些帖你不仅会沉浸其中,读着读着就会在墨香中睡去。

罗杨书法作品

       现在许多写书法的人,只临帖不读帖,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书法家黄绮先生在《书中五要》中说:“我们读书还要求背诵,观看碑帖,比做读书,是要求把观看与记忆结合起来,不能过眼即忘。”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宋·姜夔在《续书谱》也说:“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枕边放的帖,应该是可以反复读,读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那种贴。我枕边放的是《兰亭序》、唐寅的《落花诗册》、《寒食帖》和《九成宫》。虽然他们已经被翻得很旧了,随着时间流逝,纸张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深的黄色,恍然如时间的丰厚沉积而形成的“包浆”。每天睡前,别说拿起打开,只要看见,就会思接千载,去想象百年前他们是怎样的一些人,在一些怎样的地方,身处哪一种意境之中,吟唱和书写出那样原本日常,如今却显如此典雅诗意的句子和精彩的笔墨。

罗杨书法作品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之美味不仅在于能读到新的佳作,在于一本本地消受,也在于一遍遍地深味已经读过的“旧书”古帖,而能够获得新的感受,新的发见。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读经书不要去想经书内容说的什么意思,读多了,读熟了,其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读帖亦如此,读多了、读熟了,间架结构,体势章法,笔墨气息等等自然了然于心。

       读书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传统,苏东坡说,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书。养成每天睡前翻看一遍法帖的习惯,慢慢就会建构一个丰富的笔墨世界,筑起一座精彩的翰墨长城。

       导师名片

       罗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书法家。著有《中国历代帝王陵》,摄影集《中国古塔》,书法字帖《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等。

内容来源 |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