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梁向阳:只有立足大地,才能根深叶茂——延安文艺转型的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106-02-07 发布人: 梁向阳 字号: A A A

开栏语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此后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始终闪耀着真理的智慧和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适逢《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开设“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栏,重温讲话精神,赓续红色文脉,凝聚奋进力量。

只有立足大地,才能根深叶茂——延安文艺转型的当代启示

梁向阳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的纪念年。80年前的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催生了强大的文化合力,促成延安文艺的转型,迎来了延安文艺新时代。延安文艺运动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它仍然像明镜一样启示着未来。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与重庆遥相呼应的民族抗战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当时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除了进入延安的几十所学校学习、工作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人进入大大小小的文艺组织与团体。抗战初期,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热血沸腾的《延安颂》《黄河大合唱》《我歌唱延安》《生产大合唱》等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抗战事业,也繁荣了陕甘宁边区的文化生活。

但是在日常的文艺生活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普遍存在着对工农兵生活不熟、不懂的问题,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思想突出。相当多的作家、艺术家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与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触工农兵群众。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1938年成立的、专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艺术院校,在1940年后,就有将近两年左右的正规化与专门化的“关门提高”。曾在“鲁艺”文学系任教的著名作家严文井回忆:“学校四周住的都是农民,而且我们却不同农民往来。除了有时候要向他们买西红柿和甜瓜,才同他们当中的一两个人说说话”“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是艺术家。农民当然不在我们眼下的,我们彼此高谈阔论,上下古今,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农民算什么呢?他们没有文化,啥也不懂,而且连‘百分’也不会玩儿,身上只有虱子。于是我们有的人坐在窑洞里,就写自己五年以前,或十年以前的爱情。”桥儿沟的老百姓讽刺说:“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呼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的一满害(解)不下(方言,即根本不明白之意——引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一次集会上公开批评:“打了三年仗,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了,但是好多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还不知道姓张姓李,这是我们的罪过,而且还是你们文艺的罪过”,他号召“前后方的枪杆子与笔杆子能够亲密地联合起来”。

“鲁艺”这所要“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的艺术院校尚且如此,其他的文艺机构则更不待言。“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延安乃至整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还没有真正扑到工农兵那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合力。

“枪杆子”与“笔杆子”是革命的两支军队。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如何训练一支高效的“笔杆子”队伍,一直是毛泽东与中共高层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1942年夏,解决延安文艺界问题的时机成熟了。毛泽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42年5月组织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进一步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毛泽东的《讲话》讲到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痛处与心坎上,他们以前空有热情而不知所措,如今他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文艺为谁服务与如何服务了。可以这样说,《讲话》催生了强大的文化合力,促成延安文艺的转型,迎来了延安文艺的新时代。

再以“鲁艺”为例。“鲁艺人”决心脱下学生装,把身子扑下去,走出“小鲁艺”,深入到工农兵火热的生活“大鲁艺”去,专心致志搞“文艺下乡”,真诚地为工农兵服务。在1943年的春节期间,鲁艺秧歌队扭出了“新秧歌”和演出“新秧歌剧”。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新秧歌,形式灵活、短小精悍,形式上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上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第一次把翻身农民的形象搬上广场舞台。在鲁艺的带动下,当年春节延安就出现了二十多支有名的秧歌队。老百姓奔走相告:“鲁艺家的来了!”“鲁艺家”是老百姓对鲁艺宣传队的一种亲切称呼。“鲁艺家”秧歌队回到学校后,时任“鲁艺”院长的周扬高兴地说:“‘鲁艺家’,多亲昵的称呼!过去,你们关门提高,自封为‘专家’,可是群众不承认这个‘家’。如今你们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诚诚恳恳地为他们服务,刚开始做了一点事。他们就称呼你们是‘家’了,可见专家不专家,还是要看他与群众结合不结合;这头衔,还是要群众来封的。”

事实上,不仅“鲁艺”专心致志搞“文艺下乡”,就是延安乃至整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都以空前的热情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真诚书写工农兵、讴歌工农兵。既然要为工农兵服务,延安文艺工作者就自觉地选择了与工农兵审美文化相适应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如章回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秧歌剧、新编历史剧、民间说书、新木刻版画等形式,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歌剧《白毛女》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它突出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一经公演,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农民看了它,很快激起报仇雪恨高潮;指战员看了它,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有的战士看戏时太入迷,竟冲上台去要枪毙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

可以这样说,“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提出了“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化景象后,获得了一种空前的思想与文化上的自信。延安文艺工作者们向民间文化寻求创作资源,把这种文化自信转化为艺术形式,通过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展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新的人民的文艺”景观。这种“新的人民的文艺”,唤起了长期处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工农大众的真正文化自信。而觉醒与觉悟着的中国人民,又自觉地投身到反抗日寇侵略的民族解放洪流中,直至迎来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而那些“新的人民的文艺”,即使到今天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标志与象征。

延安文艺的成功转型,给新时代文艺留下了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一是只有形成文艺合力,才能汇聚强大的文艺能量。《周易·系辞上》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任何再强大的力量仅仅是一种力量而已,只有同心同德,才会形成强大的文艺合力。

二是任何时代的文艺,只有立足大地,才能根深叶茂。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因为吸收着来自大地母亲的营养,接着地气,才力大无比,战无不胜。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视角向下,主动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化与大众化文艺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新文艺。

三是回应现实、敢于担当的文艺,才不负时代厚望。80年前,毛泽东同志振臂一呼,解决了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合力问题,其关键点既在于《讲话》顺应了时代要求,也在于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普遍有一种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与奉献,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更要形成有效的文化合力,主动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传播好“中国精神”,真正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编辑|文艺研修院 杨梓桐

编发|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特聘导师|王舸:畅谈舞剧《五星出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