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吴为山:用“中国写意”雕塑中国精神
发布时间:2023-02-22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今日推送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讲述如何将雕塑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融会贯通,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之美的故事。

“写意”:贯通古今的对话

吴为山是“写意雕塑”论的首创者,他对写意雕塑的“意”这一中国哲学、艺术的特有概念,有着透辟的见解。

“写意雕塑,应该从哲学、诗歌、书法这三点来看。”吴为山认为,中国哲学解决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等问题,诗歌解决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意象和意境的问题,书法则是用汉字艺术呈现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

吴为山的雕塑作品,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领会,让雕塑成为具象的哲学、流淌的诗歌、舞动的书法。通过塑中华文化之“形”,传中华文化之“神”,在“形神兼备”中,书写中华文化之“意”,用中国人的方式来塑造中国人。

这在他的雕塑作品《问道》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一雕塑作品由孔子、老子两尊青铜雕像组成,取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典故。雕塑中,孔子浑然高古,展现儒家仁爱为本的道德追求;老子飘逸悠游,体现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核。当观众驻足观看时,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两位文化先贤晤面的历史瞬间。通过雕塑形式呈现的这场对话,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传递着“今人”对“古人”的理解。

“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吴为山认为,雕塑应该通过艺术的加法与减法,融合自身生命体验,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塑造出来。“写意雕塑”的根本,是通过对人物的个性塑造在作品中融合中华美学、表现中国精神。

彰显中国艺术精魂的“写意雕塑”理念提出后,受到了西方艺术界极大关注,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都举行了相关研讨。“中国的艺术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有当代中国的优秀艺术作品。”吴为山告诉记者,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创作者,中国当代艺术要有被世界认可的大师,要向世界提出我们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是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这也正是“写意雕塑”的本意所在。

“会意”:超越中西的交流

将中国精神熔铸于艺术的灵魂,吴为山的作品显示了中华美学的底气、骨气、正气、大气,道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这种“气”与“韵”是超越语言的。

写意雕塑作品《问道》,如今矗立在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为现场观众带来跨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得意忘言”,正是写意雕塑及其承载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使得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得以“会意”。

近年来,吴为山致力于通过经典作品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艺术和文化的故事,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在全世界的传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就是问道与传道的过程。只有问道与传道相结合,才能产生世界的文化对话的认识。”吴为山总结。

“新意”:穿透时空的传承

吴为山带着自己的艺术作品“走出去”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意”,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新形象,不仅使世界更多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也使中国的雕塑艺术得到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在包罗万象的艺术生态中,中国的艺术家要找到支点,保持平衡,才能使经典艺术与当代创造有机融合,使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史图景中立定文化坐标。”吴为山认为,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当以自己的情怀和心力去挖掘深藏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价值,并使之融入不息的艺术创新。

从中国古代圣贤身上折射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光辉,到普通“睡童”所流露出的温情,再到南京大屠杀组雕中遇难同胞的悲愤,吴为山不断向历史深处寻找、求索和创新,通过对人的刻画而表现一个伟大民族曲折而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一个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和民族情感融为一体,才能传递温度、放射能量,体现魅力;这样所塑造的群像,是大写的中国人。”吴为山说。

“大写的中国人”中,有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吴为山的雕塑作品《百年丰碑》,以群像的方式,呈现出百年前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蔡和森等十多位留法勤工俭学代表人物形象,将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初“相遇”的时刻凝固下来。吴为山说,“这是一群胸怀理想、生机勃勃、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年轻人,也是百年党史的艺术呈现,将那一段历史‘活化’到今天的现实中来。”

“从历史中映照出今天与未来”,是吴为山雕塑创作的重要主题。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让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吴为山认为关键在“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

“将中国精神融于艺术创作,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可以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恪守中华民族之本的精神支柱。”吴为山总结道。

导师简介

吴为山,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老子》《孔子》《睡童》等。

来 源 | 环球时报

编 辑| 李兰芝

编 发|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