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三期孙慨作品《摄影九章》近日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15-12-24 字号: A A A

摄影术诞生虽不足200年,然而摄影对于人类造成的影响,却已深及根本:由视觉到心灵。这期间,战争的奴役、政治力量的禁锢和侵蚀,在导致其价值变异的同时,也成为其功能完善的重要推力;而介于媒介的身份与艺术的角色之间的纠葛纷争,亦蔓延百余年。在这一过程中,摄影对观念的凝结、对思想的流布和传播中的真实与真实性,以及包括作品中的道德观在内的摄影行为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及至21世纪,新技术带来的摄影革命,又将诸多问题推入了新的境地。

本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近日出版,是作者10余年间针对摄影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结合摄影的历史所做的独立思考,从摄影与战争、历史、思想、传播、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切入分析,同时辅以相关的知名作品加以说明,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摄影之于人类的巨大功用。

 

【内文图片】

在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思想才是打开理解之门的通道。曼·雷:《安格尔的小提琴》,1924年

在传统时代,郎静山创造的集锦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郞静山:《晓汲清江》,1934年。

图像中的爱,可以省略任何解释与沟通,并穿越一切的阻隔到达观看者的内心以实现共鸣。罗伯特·杜瓦诺:《歌剧院前的一吻》,1950年

展览中的照片,等同于将日常的生活细节在作品成型之后做了第二次的放大、强调和圣洁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在这里有了很好的体现。艾略特·厄维特:《天伦之乐》,1953年

作者自述

对摄影的喜爱原属平常,而对摄影现象与问题,尤其是影像史的探究,则纯属偶然。

那是2003年,国内摄影界为唯美主义的沙龙摄影到底有没有价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基于对摄影实践的经历积累,我有感而发,撰写了《重新审视摄影的意义与价值》一文投送《中国摄影报》。报纸刊发后,责任编辑曹旭不断来信约稿,有些议题超出了我的知识储备,这迫使我寻来摄影史补课。原本以为,不足200年的摄影史相对简单可控,然而一旦深入其中,兴之所至,竟乐而忘返。从此,对摄影和视觉文化的浓厚兴趣引导着我渐渐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并开始对摄影与社会、摄影与文化的关系等诸多似乎游离于摄影的问题展开了细致地探究。这也使自己多年在哲学和历史书籍的阅读中积淀的点滴识见,通过一些摄影评论和摄影理论文章的书写得到了展现。

起初的专注对象,主要在世界摄影的范围,每有所成,国内摄影专业媒体对我这样的新人均予以慷慨地支持。在经历了针对一系列有关摄影的问题与现象的散乱思考之后,我逐步深入到摄影史乃至影像史的探索;视角的转换,直至对更有意义的影像史学进行考察的尝试。历史、文化和艺术,成为我依赖的三条经纬之线,无论是事关摄影的当下问题或现象的发生,还是中外摄影史上流派风格、思想观念在现实中的变革沉浮,抑或是摄影作为媒介的本质,在意义上的价值延伸、功能拓殖或异化,我都努力借助于此,希冀去塞求通,探寻其各具特色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或社会价值。

本书是从我10余年间所撰文章中,依据一定主题挑选出来的数篇长文的一次结集,除了《并非偶然的诞生——摄影史前简史》,均分别在《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艺术评论》、《天涯》、《映像》杂志和《中国摄影报》、《新京报》、香港《摄影》等报刊发表(个别篇目系分章节选或部分发表)。本次结集出版,只是针对那些因时而变的内容在表述上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所以有些论据以及个案选择均保留了当年书写时的痕迹。但文章标题均作了调整,并以“摄影与某某”的方式求取了统一;颇有削足适履之嫌,敬希阅读者见谅。

关于摄影的论述或者历史书写,已有不同方法指导下的很多版本。我无意重复别人,却也难掩自己的浅陋。敬陈管见,它们或许并不能为挚爱摄影的人们提供明确实用的经验之道,也不能让不了解摄影的人从此熟悉摄影;我所期望的,只是这些文字,能够激发起阅读者对于某些问题的兴趣,或者由此触动新的灵感,萌生新的思想——即便是基于对我的观点的批评。

校友名片

 

孙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三期校友、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唯有思想》《中华图像文化史·摄影卷》(即将出版);作品收入《中国摄影年鉴》《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论文《论矛盾的转嫁》入选2004年中国哲学大会;2009年荣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1年论文《辛亥革命时期摄影的媒介价值》荣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