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五期校友陈国峰:风雨十字路——京剧《宋家姐妹》创作谈
发布时间:2015-06-19 字号: A A A

新编京剧《宋家姐妹》将于6月24日至28日在长安大戏院再次上演。以下是研修院中青五期校友、编剧陈国峰与大家分享在创作京剧《宋家姐妹》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

2010年7月初的一天,迟小秋来电话,希望我写一部宋庆龄的戏。迟小秋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能为她写戏,我当然高兴。但写一部以宋庆龄为主角的戏,需要仔细考虑。

《宋家姐妹》剧照

宋庆龄生于清末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在美国接受现代西方教育,一生历经了满清帝国、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三朝巨变,亲历了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抗日战争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写她的一生,还是写她人生中的某一段时期,或者选取她所经历的某一历史事件?如何表现宋庆龄的形象本质和性格特色?如何使本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如何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切合当今审美趣向?以及京剧的体裁、流派,迟小秋的演艺特点与时装剧的结合等等问题,都需要综合考量。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选取宋庆龄的1927年来入戏。

1927年的宋庆龄34岁,是个成熟的中年女性,迟小秋的年龄和气质与此时的宋庆龄最为贴近;迟小秋唱的是程派,程派的特点是感情深沉、行腔婉转、音色端庄凄美、擅长表现悲苦愁恻的题材,而1927年恰好是宋庆龄一生最艰难最悲苦、也最能体现她的性格与历史价值的时期。孙中山逝世刚刚两年,蒋介石就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破坏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政策,使国共彻底决裂。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们对此当然有自己堂皇的说辞,但在宋庆龄看来,这无疑是对孙中山的背叛,无疑是对三民主义的践踏。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宋庆龄,显然深受西方民主制度思想的熏染,是坚决反对独裁专制、主张多党合作的,因此她公开高调谴责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但是,仿佛命运的恶意作弄,恰恰在这一年,她的弟弟宋子文从反蒋转为拥蒋,她的大姐宋霭龄更是早已站到了蒋介石一边,而与她感情深厚的小妹宋美龄,竟然就在这一年嫁给了蒋介石!

《宋家姐妹》剧照

对宋庆龄来说,这显然太富有“戏剧性”了!是保持沉默,还是坚定地谴责蒋介石的恐怖独裁,宋庆龄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关头。她当时所认识的那些共产党员,没有卑鄙无耻的官僚政客,没有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没有庸碌混世的冬烘懦夫,都是热忱爱国、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奉行三民主义、一心解救劳苦大众的仁人志士。他们不但是彼此信赖的朋友,也是有战斗情谊的同志,她焉能袖手作壁上观。

美丽、端庄、文雅的宋庆龄,骨子里燃烧的却是倔强和侠义。就在这个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特殊岁月,宋庆龄以她的娇弱之躯,以她的特殊身份,毅然放弃了在国民党政权中可以享受的荣华富贵,不惜和家庭决裂,坚定地公开谴责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为中国共产党声援。这对中共而言,显然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

《宋家姐妹》剧照

这无疑是一种艰难地抉择,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写1927年的宋庆龄,写她跟家人、跟国民党右派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个想法得到了北京京剧院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方案确定了,但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多如乱麻。宋庆龄的形象定位、塑造人物的情节与细节构思、人物之间的戏剧关系、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具体表达、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与超越、时代背景与当今审美风尚的关系、一般唱段的安排、核心唱段的内容与结构位置、京剧流派的特色、韵辙的选择、起承转合与高潮的关系、其他角色的性格刻画、人物上下场的技术性安排……

诸如此类的问题,想得我是绞尽脑汁、天昏地暗!选择了1927年的宋庆龄来入戏,时代风云和政治内容当然就是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创作这部戏,主题方面的思考显然也是重中之重。

1927年的政治风云,是中国的一场历史性的大纠结。而在今天来写“宋庆龄在1927年”, 我们需要超越党派纷争的狭隘,需要站在新的角度上反思那段历史,而不是告诉观众一个简明的政治结论。所以,本剧的重点,就是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有趣的是,当年宋庆龄要嫁给孙中山,全家反对,只有宋美龄支持二姐;如今宋美龄要嫁给蒋介石,全家支持,只有宋庆龄坚决反对。对宋美龄来说,她爱上了蒋介石,二姐宋庆龄的反对,当然会给她造成巨大的情感困扰;对宋庆龄来说,若支持蒋宋联姻,就等于承认蒋介石发动4-12政变是对的,就等于赞成了蒋介石的清党独裁,这当然严重违背了宋庆龄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

宋庆龄和宋美龄姐妹情深,而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夫人、国民党的中央执委和妇女部长、卫生部长,她的地位又非常特殊。无论从家庭亲情角度,还是从政治利害角度,宋家人无不希望宋庆龄能赞成这门婚姻。若有了宋庆龄的赞许,蒋介石就获得了政治和伦理的双重优势,偏偏宋庆龄特别鄙夷蒋介石的为人和政治立场,于是宋庆龄和全家人的矛盾冲突就一步步加剧了。

她纠结于亲情和政治、宋家和国家、亲人利益和民族利益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唯其内心纠结,唯其不忍伤害亲情,才凸显她的人性化,才凸显她最终抉择的艰难与伟大。其实纠结的不仅是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倪桂珍同样非常纠结。宋美龄自幼跟二姐宋庆龄在美国留学,相濡以沫,感情深厚。已经29岁的老姑娘,终于遇到了狂爱自己的如意郎君,却偏偏遭到了二姐的激烈反对,她的内心又该多么痛苦,选择跟蒋介石的爱情,就是伤了跟二姐的亲情;选择二姐的亲情,就是理葬了自己的爱情。她两者都不想放弃不想伤害,但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于是她也在情感的纠结中挣扎、努力。

剧中的宋子文亦然。他做过孙中山的机要英文秘书,此时才三十出头,已经是国民党的中央执委和财政部长,可谓春风得意。至少在1927年前后,宋子文有强烈的救世济民和爱国抱负,笃信三民主义,所以他才会公开强烈谴责蒋介石背叛革命。他后来投靠蒋介石,一是因为蒋介石的实力和流氓手段,二是因为大姐宋霭龄的竭力劝说。经济学家的精明使他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做出一种“现实”的选择。他内心不赞同蒋介石,但不得不投靠蒋介石;他欣赏二姐的政治信仰,却不得不劝说二姐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这就是宋子文的纠结。1927年是宋子文的一个重要政治转变期,是他向邪恶势力妥协退让的开始,这对一个高傲自负的人而言,显然会有内心的纠结与无法言喻的痛苦。宋子文此后终其一生都不肯再公开评价蒋介石,既不说蒋介石好话,也不说蒋介石坏话,可见宋子文内心的无奈和隐痛。

剧中的宋母倪桂珍也是有情感纠结的。历史上,她从最初反对蒋宋联姻,但最后转为赞同,显然也是经历了内心痛苦挣扎的过程。在剧中,我虚构了她前来武汉逼迫宋庆龄的戏,她对宋庆龄先是好言劝说,随即步步进逼、直到母女间爆发最激烈的冲突。冲突虽然激烈,但是她的核心动机却是疼爱,即疼爱宋庆龄、疼爱三姐妹,不希望任何事情影响一家人的亲情,更不希望宋庆龄因为固执的政治选择而危及人身安全。这一深厚真切的心理动机笼罩着她在剧中的全部言行。因为疼爱,她的行为符合母亲的普遍心理特征;也正因为疼爱,她的愤怒才凸显内心的情感深度和丰富性。她疼爱女儿,却不得不严厉地逼迫女儿,作为母亲,她的内心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纠结?

大江东去,回望历史,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祖国万岁,人民万岁——这就是宋庆龄最值得我们永远敬爱的伟大情怀!

来源:迟小秋程派艺术微信

相关阅读

《宋家姐妹》的创作体现了集体的智慧。编剧陈国峰为这部戏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前后修改撰写 19 稿,9 稿提纲,10 稿剧本,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总导演宫晓东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把握很敏锐,有独到的视角和成熟的创作经验,无论剧本的成熟过程,还是在整个舞台的呈现上,宫晓东都做了许多贡献。宫晓东把握大局,石宏图做细节的工作,二人相得益彰。朱绍玉的作曲赏心悦目,过耳不忘,有浓郁的程派唱腔风格,而且又没有受到程派的局限。这部戏的演员,从主演迟小秋,到饰演宋美龄的王怡,饰演宋霭龄的张馨月,饰演母亲的赵葆秀、孙丽英,饰演宋子文的张建峰,饰演张太雷的谭正岩,饰演孙中山的朱强,他们都充分调动了自己对所扮演人物的理解,融入了自己所具有的艺术风格,较好地把握住了剧中的人物。

我想对戏迷观众们说,这部戏非常值得一看,它说的不仅仅是宋庆龄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所具有的胸怀、韬略和气质,更说的是作为“国母”,她在怎么样的一种艰难条件下和自己的姐妹相处、和自己的兄弟相处、和自己的母亲相处。在真理和主义面前,她非常痛苦地做出抉择,为了孙中山先生的真理,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她选择放弃亲情,这对于一个守寡的女人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选择。她的心路历程是非常曲折和复杂的,值得每一位观众去细细品味、咀嚼。通过迟小秋的演唱,我想观众看这部戏的时候一定会有厚重的收获,我们也期待着戏迷观众继续对这部戏给予关注、关照、支持、关爱,帮助我们让这部戏走得更远。

——中青一期校友、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宋家姐妹》制作人刘侗

校友简介

陈国峰,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五期校友,国家一级编剧。编剧作品有:京剧《板桥三哭》《血胆玛瑙》《古寺圣火》《宋家姐妹》《圣女传》等;话剧《太阳一定升起》等;评剧《东藏圣火》《烽火宁城》等;儿童剧 《水晶之心》。曾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剧目奖;第七届中国京剧节剧目银奖;辽宁省第四、六、七、八届艺术节剧目金奖和优秀编剧奖;第十一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金奖;大连艺术节金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