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四期校友李淑勤:在探索中前进——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整体创作体会
发布时间:2015-04-14 字号: A A A

由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历史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又名《康梁》)已经于4月6日开启2015年全国巡演的行程。此话剧会在天津、保定、上海(艺海)、常州、徐州、太仓、宁波、杭州、南昌、上海(浦东)、武汉、北京(保利)、清华大学、青岛等地巡回演出,地跨9省(市),历时55天,辗转14个演出点,演出24场。巡演最后收官4场分别是清华大学和青岛,因为清华大学是晚年梁启超教学之地,而青岛则是康有为归葬之处。全国巡演结束后,还将于今年6月份在省内进行戏剧进校园活动,把《康梁》带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学院等院校,为广东高校的师生献演10场。

《康有为与梁启超》剧照

中青四期校友李淑勤谈到:从接手这个剧本开始,至今已近两年的时间。我们以佛山粤剧院作为班底,实现了《康梁》的首演,并在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夺得优秀剧目一等奖等十余项大奖。此前已签演70多场,而现在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全国巡演……

作为一个戏曲院团的负责人,一名粤剧演员,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要去制作一部话剧,也从来没有想过会为一部话剧付出那么多的努力。今天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也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更没有想到的是,佛山粤剧院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启了广东戏曲院团创作排演话剧的先河。

在近两年的创作、制作过程中,本人作为制作人,感悟、体会良多,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要打磨好剧本

当我接触到《康梁》这个剧本时,已经是第六稿。当时这个剧本已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艺厅之间“打磨”了整整两年,还被评定为省“重点剧本”,可以说是相对成熟的本子。

但在我接手后,却并不满足于此,专门把导演从上海请过来,与编剧一起,一场一场地斟酌,一个情节一个情节地推敲。就这样又改了两稿,才拿去排练。

上了排练场,我们继续与编剧保持良好的沟通,对排练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冗长的部分该简化就简化,“有戏”的节点该深化就进一步深化。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成熟”的编剧和一个“专业”的导演。编剧之所以“成熟”,是因为他懂得“编戏”,更重要的是他能熟练地驾驭“康梁”这个厚重的历史题材。导演之所以“专业”,是因为他懂“康梁”,懂得如何去讲“康梁”这段历史,懂得如何去表现康梁这两个历史人物。

至巡演这稿为止,剧本已修改到12稿,舞台演出版到了第五版,真正做到边排边修改、边演边修改。尤其是对于全剧最后“哭拜”一场,多次修改后,从最初的梁启超单纯在风雪中哭拜康有为,改为目前的康梁灵魂对话、师徒两人共同对一个“如朝阳般的少年中国”的期许与寄望……

二、要有一支专业的、团结的演员队伍

对于一个艺术院团来说,演员是最基本的队伍,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什么问题。但是,佛山粤剧院作为一个戏曲院团,要创作排演一部大型话剧,演员问题就成为了最为现实、最为紧迫的问题,解决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

虽然原佛山话剧团有几个演员参加到剧组来,但他们都不适合演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主要人物。而且这几个原“佛话”的演员大都是演方言话剧的,普通话台词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在广东全省公开选拔演员。

经过一番选拔,并在排演过程中不断调整后,演员队伍全部到位,省内话剧精英张琳、徐经纬、林星云、李潭、李跃辉、陈轶、黄宁、林毅敏等先后加盟。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演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专业演员,有的现在已经不是专业演员。但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看到他们对话剧艺术的痴迷,以及对于这个剧目发自内心的喜爱。剧组的排练、演出乃至于近两个月的全国巡演,他们都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排练和演出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剧目制作人,始终与每一位演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更大、更好的舞台,为他们去争取相应的奖项,使得大家在《康梁》这支大旗下,共同努力、共同前进。

三、要挖掘题材亮点和作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从接到这个剧本的第一天起,我就喜欢上这个剧本,虽然我在剧中没有担任任何角色,但那种创作的激情久久地在我的心底涌动。作为一个广东人,我觉得我有责任把这个作品立于舞台,有责任向今天的人们重新解读百年前的康有为与梁启超。

在创作排演的过程中,我与主创团队对题材进行打磨与提炼,找到了本剧所包涵的三大亮点,并对这三大亮点不断地进行提升和深化:

第一大亮点:敢于触碰重大题材。“康梁”之所以为重大题材,是因为在康梁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几乎可以看到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甲午战败后,正在京城赶考的康梁策动在京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皇帝要求变法,并在三年后的维新运动中擎领风云。辛亥鼎革后,康有为开始归于沉寂,但梁启超继续勇立潮头。在袁世凯复辟这个历史节点中,身为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梁启超,毅然与他的学生蔡锷在云南策动护国战争,直接敲响了袁世凯的“洪宪”丧钟。而在此后不久的张勋复辟事件中,康有为积极参与其中,梁启超奉劝不成,忍痛与乃师决裂,从心底迸发出:“世有康梁,再无康党”的悲叹。本剧以康梁师徒情感为主线,虽然有37年的时间跨度,但仍然有机地涵括了上述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大亮点:敢于以历史题材呼应当下改革精神。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继续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改革已经成为全党上下、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一百多年前,康梁对变革孜孜以求、为民族复兴苦苦探索的身影,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感怀于心。在历史与现实之中,总会看到了许多共同、共通之处。今天的继续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改革,何尝不是当年康梁们的追求与梦想?当年谭嗣同、梁启超“变法不能停”的疾呼,与当下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互为观照,与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互为呼应。

第三大亮点:敢于揭秘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痛楚。在历史教科书的讲述中,辛亥鼎革以前,康梁形象无疑是正面的、强大的。但在辛亥鼎革之后,康有为掉进“保皇”的历史泥潭,而梁启超追随了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康梁的这段后史一直被人诟病。在这部戏里,我们与观众一起,进入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内心,对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多的宽容与理解。康梁都没有错,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这个国家,去挽救这个民族。康梁内心深处那种难以言表的痛楚,在于时人时政对他们的误解误读,更在于他们师徒彼此之间的误解误读。于是,就有了梁启超“世有康梁,再无康党”的泣告,有了康有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孤独与无助,也有了康梁灵魂深处对一个“如朝阳般的少年中国”的期许与寄望。所有这些,仿佛又让观众又听到了百年前的历史回音。

作为一个制作人,明白了这些,我就可以通过作品,向观众讲述一个不同于教科书中的“康梁”,一个不同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康梁”。我认为,这些就是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整体创作体会。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但我们一直在前进。

作者:李淑勤

李淑勤(前排左三)在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领取结业证书

李淑勤,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佛山粤剧院院长,佛山粤剧传习所所长。其代表剧目与作品主要有:《小周后》、《蝴蝶公主》、《小凤仙》、《紫钗记》、《奇情记》、《李清照新传》、《金石牡丹亭》等,同时还录制了大量粤剧粤曲影视音像制品。曾获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1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第三届中国戏剧节“演员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