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五期李古娥:承载战争伤痛的女人——新编历史剧《蔡文姬》创作谈
发布时间:2016-03-30 发布人: 李谷娥 字号: A A A

3月24日,由中青五期校友李古娥编剧的历史剧《蔡文姬》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据悉,此次演出为“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的一部分。以下为李古娥对《蔡文姬》的创作谈。

东汉建安年间,汉室衰微,民不聊生,秦汉四百多年的大一统局面分崩离析。州牧割据,群雄混战,“白骨路于野,百里无鸡鸣”。古老的中州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战争造成的悲剧,蔡文姬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角。

生逢乱世,命运多舛,世上没有哪个女人的命运如蔡文姬这般让人唏嘘不已。本来以她的出身和才情,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生一群可爱的儿女,家有诗书可读,堂有琴声可听,偶尔再举办个文学沙龙和音乐会什么的,对于这个骨灰级的文艺青年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了。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战争夺去了她的亲人和家,把她从贵族变成了一无所有的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最后在乱军中被胡人所掳,在匈奴12年,终日里穿着硬邦邦的毡衣,吃着难以下咽的膻腥食物,听着叽哩哇啦的胡语,从文明到蛮荒,从天堂到地狱,她的文化自尊、人格自尊无时不在受到严重的侵蚀。

孩子的出生,让蔡文姬的情感上得到了一些慰籍,心中的痛苦与煎熬得到了些许缓解,对于女人来说,孩子就是世间的牵挂,就是活下去的希望。对于劫后余生的她来说,也算老天对她的恩赐。况且她虽然苦寒,但没动荡与战乱,生活就这样过下去也好。但命运注定不会让她安稳下去。在遥远的故国,她父亲的好友,此时大汉朝的代理人曹操,心头突然柔软了一下,想起了老友蔡邕和他那流落匈奴的女儿,于是,又一场生死离别开始上演,对家乡的渴望和思念以及文化上血脉的传承,让她必须回去,可眼前这两个幼小的孩子又让她难以割舍。回归故土,骨肉团圆都是让人欣慰的事情,而她却不得两全。归途迢迢,黄沙漫漫,一曲《胡茄十八拍》冲天而起,字里行间是血和泪在奔涌,是痛苦在流淌,是对战争的控诉,是对自己命运的哀伤。

传奇的人生遭遇,悲摧的情感历程,超人的艺术才华,以及独有的情感困境,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描写蔡文姬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戏剧舞台上,更是多不胜数。远有郭沫若先生的话剧《蔡文姬》,近有罗怀瑧老师的《建安遗事》,评剧、粤剧、越剧、汉剧等剧种都有同类的剧目,前辈大师们妙笔生花,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蔡文姬形象,在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但作为她家乡的河南,这个有着十几个剧种的戏剧大省,却没有她的形象出现,省内一位知名专家说,这是河南戏剧界的一件憾事。

我对于蔡文姬的认识,最早是在学生时代,是从读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剧本开始。当时觉得剧中的蔡文姬优雅高贵,学识渊博,完全没有体味到她那优雅高贵的背后,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后来,随着对那段历史深层次的认识,心里也萌发了要走近蔡文姬,把她那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重新解读一番的冲动,但却一直不敢动笔,顾虑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自己的功力驾驭不好这样一个大题材;二是前辈大师们的作品如一座座高山,高山令人仰止啊!2013年初,《剧本》月刊上刊发了一则启事,“中国历代文化名人创作工程,还列举了一系列文化名人,蔡文姬名列其中。当时,我正好人闲心闲,那个深藏已久的念头也按捺不住,终于破土而出,并如春天的野草般疯狂滋长,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内,耳朵里都是若隐若现的胡茄声。

凡事都讲机缘,此后不久,便是农历五月,南阳盆地正是小麦丰熟季节,绿树成荫,草长莺飞,田野里一片金黄。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在李树建主席和陈涌泉副主席的带领下到唐河演出。在演出现场,我和马派弟子,豫剧表演艺术家柏青不期而遇。之前的2000年,我们曾合作过现代豫剧《青山明》,彼此互相了解,她嘱我为她写个戏,并建议写蔡文姬这个题材。当时我心中灵光一闪,立刻答应了下来。只是我当时没意识到,这是一次艰难的创作之旅。

说到难,首先难在如何写,怎样写,对事件的处理和人物定位的如何把握上。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故事,讲出新的意思来,要让大家认可,还真不容易。创作上在熬煎,身边的朋友都不看好,有的直白地说:“这个题材早就被人写滥了,别出力不讨好。”有的委婉地说:“你这是和大家PK。”说得我心生惶恐。艰难也罢,惶恐也罢,我心中还有点小小的自信,用女人的视角去关照女人的情感世界,一定会有不同的发现吧。

现在人们说起蔡文姬,都认为她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但我觉得她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饱受战争苦难的女人。女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较敏感脆弱,她的心路历程更多的是沉重和苦涩。离胡归汉,是她人生悲剧的高潮,对于曹操,这个让她回归故里,又使她骨肉分离的人,她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还有董祀,这个被动地进入她生活中的男人,她怎样过心里上的坎,去接纳他的感情?毕竟她没有“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家国情怀与儿女亲情,这两者之间,她该怎样取舍?以上,是我在创作中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最初打动我的东西。

有朋友看过剧本后对我说:“你写的蔡文姬性格中敏感脆弱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多写她坚强与伟大的一面。”我说,我写的蔡文姬就是一个承载战争伤痛的女人,有着舔犊之情的女人,而不是女诗人或政治家。

文/李谷娥

校友名片

李古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五期校友,河南省唐河县文广局副局长兼创作室主任。代表作有现代戏《风凰台》《青山明月》《这院那院》《丹江魂》《风凰台》等,共创作大型戏曲二十多部,曾获十六届田汉·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文学奖、河南省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河南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黄河戏剧节金奖、河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