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6位校友作品入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
由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6)”于9月8日至9月18日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厅展出。我院中青四期校友陈花容,中青八期校友李明、彭双龙,中青十期校友胡朝霞、赵彦国,海外二期校友白锐作品入选本次展览。
展览现场
我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馆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的载体。一部完整的书法史承载着民族审美的历史和艺术创造的历史。对于书法家而言,书写的过程是情感的寄托,灵魂的净化。以书法为表征的中国艺术,其核心是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是数千年文化化育的有道德、有风骨、有情操、有担当、有品格的文化主体。它可以引申而泛化为中国精神,时代风格,引领我们的审美走向宏大与崇高!书法艺术的形式是“线”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流线,绵延、传承至今,从甲骨文、金文、简牍到纸张的书写,伴随着书体的演化,它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今天,在追梦、圆梦的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这条线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文化生命线!
观众观展
中国书法之于中国文学,如两者的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既往的书者或亲身于文学创作,或书录他人文学作品,这种形式构成了书法和文学在传达中华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互为发展的特色,并在书法的审美以及在此基础上起支配作用的文化传统、理论批判体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依据文学形式的不同,展览分为五个部分:
一、以书写先秦文学作品为主。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看,此时期的文学作品从诸多方面开后世文学发展之先。诸如《周易》、《道德经》、《论语》等此类经典中所展现的博大智慧,如春风化雨般开悟着我们生生不息的“魂”。书家借以不同的书体,尽力地体现贴近文意的书写表达。即便精心表达的途径有时可能只是对被表达对象的某一极小部分的突然领会,可这一乍现的灵光或许就是书者体验文心之美的点触。
二、以唐代的诗歌为主要书写内容。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全盛,具体表现为格律诗发展的全盛。现世书家多倾向选择唐代诗歌作为书写内容。一方面,格律诗音律和谐,读之朗朗上口;一方面,唐代格律诗的内容丰富多样,总揽诗歌所表达的诸多立意。尤其是诗歌所能表达的诸多立意,它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不同时代人的心志。当然不仅唐代诗歌如此,不同时代的诗歌体裁多有演变,然言志之质相通。书家基于此,可便捷地领会诗者文心,更可便捷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致。
展览现场
三、以宋词作为主要书写内容。词是诗的一种别体,成于唐代而盛于宋代。人们形容“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人们也常用“无声的音乐”来形容书法。可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诸多代表作品,与书法在某些情致的表达上体现出异曲同工的特点:词的缘情而发的特质,再加上多样灵活的长短句式,为书家心绪的表露提供更多便利。由此,书家在对词意、节奏的欣赏与把握在其书写特点、书体风格、书写形式的体现上表现得更为通变。
四、本部分以赋为主要书写内容。赋盛于两汉,讲究文采,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抒情。行文押韵,有强烈的韵律感,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晋代陆机在《文赋》用“赋体物而浏亮”来说明赋主要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因此要写得爽朗而通畅。内容爽朗通畅的赋体,是书家宣情逸趣、体现书写节奏韵律的佳本。尤其是长篇大赋,通过书家的表达,它带给观众不仅是文采上的陈情理喻,洞晓世事,更是书写上的游心寓目,穷神观化。
观众观展
五、此部分选择了元曲、明代小说以及清代楹联等部分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其中,楹联作为书家选择书写内容的一种常态,伴随着清代楹联文学的发展而广泛传播,楹联的书写特点在碑学的兴盛背景中,体现着有别以往的文化秉赋。元曲亦有多种体裁,但大多书家较少涉及,明代小说较之于元曲来讲,书家选书更是寥寥无几,给书家的书写在反映此类文学作品的文意上带来挑战,也为文化的书写带来传承有意义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与中国文学的相互濡沫中传播蕴含着中华人民智慧的经典传统文化。而其中作为书家的传播者,他们承继既往的决心、方法和精神在文道弘扬的进程中,深深烙印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独特表征。
来源: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