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期苏娅菲执导舞剧《永远的马头琴》今晚民族剧院上演
发布时间:2016-10-25 字号: A A A

由我院民族一期校友、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青年教师苏娅菲担任执行导演的蒙古族舞剧《永远的马头琴》 于今晚在民族剧院演出。此前,《永远的马头琴》已于10月20、21日在保利剧院成功上演。


剧目梗概

“主人哟,你不要伤心落泪了,你用我的皮、骨、鬃、尾做一把琴吧,让我永远陪在你身边 ……”。

她生前本是草原上的一匹白马,烈鬃扶风,放步草原,最是自在潇洒。而草原上这最潇洒的一缕风却没能逃过王爷觊觎已久的眼风。白马奋力挣脱,王爷紧追不放,就在阴谋将要得逞的时候,牧民苏和救下了白马。为报恩情,白马跟随苏和左右,情愫渐生。而不甘心的王爷岂能就此作罢,二人在和王爷的一次次对抗中,白马最终为了保护主人苏和牺牲了自己。白马死后,苏和按照白马的心愿将她做成一把马头琴,拉奏不止,形影不离。

弦转音旋,马头琴曲勾勒出蒙古民族一脉脉相沿相续的精魂:他们对爱情坚持,对生命郑重,对信仰推崇,对马头琴本身更秉传承之心。他们以琴展爱,以琴诉哀,以琴做骨,以琴为心,而马头琴也早已成为蒙古族人与生俱来的印记。

奏一曲天荒破,成一袭佳音传。在马头琴的琴声中,我们坚持的从未走失,我们传扬的还在路上……


相关阅读

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族舞剧《永远的马头琴》,是在学校领导下由舞蹈学院倾力打造的原创舞蹈作品。舞蹈学院主创作团队的师生(舞蹈编导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30多人)于2015年7月,内蒙古锡林格勒盟进行了为期20天的采风学习。从8月回校开始了剧本和舞蹈、音乐的创作到首演前,经过连续6个月的倾心创作和近100名学生的辛苦排练,该剧终于在2016年1月12至14日在民族剧院进行了为期3场的首演,分别为“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研讨会”,“舞蹈学院2012级编导本科毕业晚会”,“北京市高雅艺术进校园 ”进行了汇报演出,首轮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获得了业内专家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5年舞剧《永远的马头琴》还有幸入选了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中国民族音乐舞蹈扶持发展工程扶持项目”(全国共16个项目入选,高校仅2个项目入选),以此作为剧目实践成果演示,传承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观众期待

马头琴,你那悠扬的泣声,牵动我的心弦,触到我内心深处的寂寞。山的那一边是寂寞,海的那一边是孤独,草原的那一边是思念…

马头琴,是独具特色的蒙古民间拉弦乐器,中央民大舞蹈学院的师生们运用漫渺的舞姿、磅礴的音乐、华丽的服饰、唯美的设计,将这一艺术生动地在舞台上进行了呈现,是一部制作精美的佳剧,真心希望能欣赏到它,不留遗憾……

今日,你救我于危难之中,从此以后,我愿倾尽所有包括生命,去报答你的恩情。我们之间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但很遗憾我不能继续陪你了,就让我化作“马头琴”来伴你左右吧!多么渴望去现场感受一下这个天人相感的故事呀!

一直很喜欢蒙古族的豪放与力量。舞剧《永远的马头琴》我也是慕名已久,它取材于蒙古族民间故事《马头琴的传说》,以琴弦为主线,以琴展爱、以琴诉哀、以琴做骨、以琴为心,重温了草原上的古老传说。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典型代表的马头琴,在广袤无边的大草原上世代流传着凄美而动人的故事。很希望有机会去亲眼看看。

来源:舞蹈剧场微信


校友名片

苏娅菲,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一期校友,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青年教师、编导。在舞剧《千手观音》《解放》《原色》等国内大型的舞台作品中担任执行导演,曾荣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作品金奖;“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群舞组作品金奖及原创教学剧目奖;新加坡国际舞蹈大赛创作金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