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学员入选作品创作谈 | 中青十期张志庆:谈大字创作
发布时间:2016-12-21 发布人: 张志庆 字号: A A A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不久前在西安圆满闭幕,研修院中青班校友在此次艺术节收获颇丰。其中,中青十期校友张志庆作品《江淹诗一首》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下为张志庆对书法大字创作的心得体会:

《江淹诗一首》

宋以前的字,大多为字径一寸以内的字,一寸以上称为榜书。宋以后,随造纸和制笔技术的发展,能制大笔和大纸,字径逐渐放大,元明大字已转普遍,到清擘窠大字已十分普遍。对于帖学墨迹来说,玩于手掌之间的都是小字,精致而细腻,美轮美奂。其书写技巧,在掌指的运动,体现着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如苏轼所说:“观古人用笔,掌指间事也。”更说,“常使指运而腕不知。”小且精,是宋以前的时尚。那时的笔直径0.3或0.4厘米,笔头最长3厘米,纸最宽28厘米,长45厘米,这种物质条件决定了墨迹书写不会有太大的字,字径最适宜的为1.5厘米左右,因此,掌指一动则字可完成。

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展示环境的扩大,由桌上观转为壁上观,都要求我们能书写大字,大字的审美与小字是不一样的。大字之美首在“势”,或动荡,或雅逸,或雄浑,或俊美,或雄秀,如泄江海,如涓涓细流,如杨柳随风,总之要有“势”之所向,不可一味犯野,横涂竖抹,毫无品味;用笔要有“势”,或圆或方,或劲或绵,或提或按,用笔要有动势,有使转,有驻留,有畅达;结字要有“势”,势随大章法,因笔势而行,和谐而妥帖,开合适宜。其次在格调,格调要高,要有气韵,或浑朴,或清秀,或婉转,或仙风道骨;忌狂野,离乱,糊涂乱抹,聚墨成形。

大字难书,自明以来,好者少,败者多。就行草而言,仅徐渭、王铎、傅山,几人而已。因此,大字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留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应自明清上追晋唐,深入解读古人的技法,化小为大,在理上去理解和把握古人,将掌指技巧转化为人的手臂、肩、腰,乃至全身,以全身之力、之动,去完成大字书写,则其气必足,势必雄奇。

余着力大字十余年矣,欲以晋唐之法,兼以明清之态,构建自己大字格局。近来以晋之用笔为主,章法用唐人法,再以明清之态势,使所书大字渐有规模,这次所书为丈二大轴,墨法略干,期再努力,使其更好!

大字审美,忌以小字标准评价;求大字笔画之精致,是为误途。大字之精,在气密,势雄,其高格者,当如佛之尊容,无恶态,却使人望而生崇敬之心,顶礼而拜。

✎中青十期 张志庆


张志庆作品赏析


校友名片


张志庆,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期校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艺术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曾二十多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书法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第十四届“群星奖”一等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