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八期苏茹娅将与马耳他女艺术家进行作品联展
“中马女画家对话展”将于3月8日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开幕,研修院中青八期校友苏茹娅将与马耳他女艺术家进行作品联展。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23日。
苏菇娅创作感言
在我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过程中,尝试过多种绘画材料语言的表达。上个世纪90年代我开始选择中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形式进行创作。我突破传统中国画的章法、题材、构图等固有的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内心感受自然流淌。传统的中国画强调“空白”,讲究诗、书、画、印为一体,绘画的对象只占画面构成的一部分,较西方绘画的视觉冲击力相对弱了一些。绘画是视觉艺术,我有意识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选择蒙古族女性作为我的绘画题材,在构图上将画面填的很满,像电影的特写镜头,将描绘的对象在画面上与观者拉得很近。我在画面中描绘的对象是我主观意识中的形态,无论你在画面中描绘的对象是什么,它最终画得都是你自己,画家借助描绘对象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思想与情感。目的还是强调“像外之像”。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虚实结合突出了意与象的关系,虚实之中虚为首,虚就要意大于象,虚实的意境是一种主题的含蓄,是一种不显、不露而又藏、隐、曲的境界。虚是实境的无限延伸,也让观者的想象有延伸的空间。意象造型是我对传统中国画情有独钟之处。意象美学包含了整个东方绘画的审美意识,这种绘画观念能给予创作者和观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意象”中的“象”不是指客观对象,而是画家主观意识之中的形态。所以我称自己的绘画是意象绘画,它反映了我的内心世界,用来传达我的主观意识、思想、审美观及情感。
我是一个尊重内心感受和赋予激情的画家,尽管这个世界并不单纯,我也能从中获取最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养料,用心血去咀嚼和消化,净化单纯和善良的心灵,不断追寻真善美,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建立艺术创作的直接性和纯粹性。我的《蒙古族女性系列》和《生香系列》绘画系列作品都代表了我主观世界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对生命世界的赞美!有一段诗句可以代表我的两个系列绘画的心境:“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苏茹娅作品欣赏
《生香系列》
《羽》 210cm x 200cm 2016年
《小凌》 100cm x 100cm 2012年
来源: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
校友名片
苏茹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八期校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夏至》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奖、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萨日纳”奖;《蒙古族妇女》获2014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金色年华》获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13年,作品《草原思路》参加内蒙古重大历史题材项目并被内蒙古美术馆收藏。